在跑圈里,有这样一群特别显眼的跑者,他们年龄介于 40 岁至 55 岁之间。
你只要往跑道上、公园里瞧一瞧,便能轻易发现他们的身影,个个身形精瘦,浑身散发着健康的活力,那模样,就跟精英运动员一般。
在配速和跑量方面,他们更是让许多人望尘莫及。
要是你的周跑量没有超过 50 公里,那你大概率不是他们的对手,他们就像是一群不知疲倦的奔跑者,月跑量 200 公里只能算是起步,多的时候能达到 400 公里甚至 500 公里。
他们对跑步的热爱和投入程度,着实令人惊叹。
那么,他们为何如此拼命地训练呢?
答案就在于他们超强的自律能力,这种自律,比年轻人要强上十倍都不止。
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当清晨 5 点的闹钟响起,整个城市还在沉睡之中,大街上除了辛勤劳作的清洁工,就只剩下这群四五十岁的跑者。
但在这群热爱跑步的人中,有一部分人对跑步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一天不跑就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上午跑完半马,下午还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
但这种盲目追求跑步的方式,对于过了 50岁的跑者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在这里,我想郑重地告诉大家,过了 50 岁,跑步锻炼时千万别干这两件“傻事”!
拿“速度”和“距离”当荣耀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逐渐衰退,恢复能力也大不如前。
从健康科学的角度来看,过了 50 岁的跑者,不应该再过度追求长距离和高速的跑步方式,然而,有不少跑者,尤其是那些渴望在退休后实现全马“破三”的人,他们不断挑战身体的极限,试图用速度和距离来证明自己。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很容易诱发各种疾病和伤痛。
跑步,并不等同于马拉松。
马拉松只是跑步的一种形式,而适度的运动强度才能真正发挥出跑步的最大效益。
对于 50 岁后的跑者来说,建议不要天天跑步,要放下对速度和距离的执念。
每周跑步的总里程最好控制在 52 公里以内,同时将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 70%左右,这样一来,既能满足自己对跑步的热爱,又能在低强度的运动中锻炼心肺功能。
这种方式,对于 50 岁后的跑者而言,是最为舒适的,也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多的负担。
控制跑长距离的次数
在跑圈里,有一种现象很常见:看到身边的人都去参加马拉松比赛,一些跑者就会心生羡慕,也想着自己一定要去跑一跑。
于是,他们在日常训练中,开始以长距离拉练为主,频繁地跑 20 公里以上的距离。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身体已经不如年轻时那般强壮了。
当频繁进行长距离跑步时,身体的恢复能力可能无法满足运动强度带来的损耗。
这时候,危险就会悄然降临,心血管系统和关节承受的压力会大幅增加,一旦身体承受不住,随时都可能出现问题。
因此,不建议过了 50 岁的跑者经常跑长距离,更不建议频繁参加马拉松比赛。
如果真的想挑战全马,一年参加一次就足够了,这样可以适当降低平常的训练次数和强度,毕竟我们大众跑者跑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而不是一味地挑战身体极限。
跑步,无疑是健康长寿的一剂良药。
对于过了 50岁的人群来说,合理适度地跑步,利大于弊。但我们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避免盲目追求速度和距离,让跑步真正成为我们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上一篇:拼出来的 田径队(图)
下一篇:65岁的马拉松达人跑向非洲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