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能源快速发展,“成长的烦恼”随之产生:阴天、刮风、下雨等天气现象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凸显,由于天气变化,电力供应紧张和新能源消纳困难甚至会在同一天接连出现。
构建新能源体系,离不开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
针对新能源的波动性,山西持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成功实现电力生产组织由计划向市场、由管理向服务、由传统型向平台型的“三个转变”。
绛县元之星硅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援最近就切身感受到了这种转变。今年8月加入虚拟电厂后,这家公司的生产计划变得更加灵活,在低电价时多用电,在高电价时少用电。
“元之星公司的两台电炉最高负荷可调到44兆瓦,最低11兆瓦。虚拟电厂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企业增减用电负荷配合电网削峰填谷,从不同时段的价差中获得收益。”华润电力(山西)销售有限公司虚拟电厂负责人宋帅说,电力现货市场每15分钟形成一个电价,为虚拟电厂运营提供了基础。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数据显示,类似的虚拟电厂已建成9座,聚合工业、充电桩、用户侧储能等各类资源182户,累计结算电量13.4亿度,聚合用户共获得红利270多万元。
在价格指挥棒下,传统煤电企业也在积极应变。“过去火电厂执行固定的标杆电价,以量取胜。现在每15分钟一个价格,效率优先。”山西国锦煤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泽铭说,这就要求电厂进行灵活性改造,能在风光大发时降低负荷,为新能源消纳让出空间;在风光出力不够时快速顶上,保障电力供应。
在市场信号的激励下,山西已有超过一半的燃煤火电机组完成灵活性改造。随着抽水蓄能、独立储能项目加快建设,电力系统的韧性不断增强。
作为全国第一个正式运行的电力现货市场,其规则已更新至第15版。“这些规则主要由市场中的交易主体进行讨论,有时甚至是各方‘吵’出来的。”山西省能源局电力处副处长常伟说,相比主管部门,交易主体更清楚漏洞在哪,有助于形成更加高效、透明的市场。
“在搭建电力现货市场规则时,‘新能源优先’始终是重要原则。”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调控中心现货市场处负责人张超表示,在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调控下,山西新能源电力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
从传统能源大省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这片曾经以煤炭闻名的黄土地,正在书写能源低碳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