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前的历史中,许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德国和日本的关系,但实际上,德国与中国国民党政府之间有一段较为紧密的军事合作。特别是在1930年代,德国向中国输送了大量军火装备,总数约为40万套,涵盖了步枪、迫击炮、高射炮、钢盔、军靴等,这些装备帮助中国军队武装了多个师,极大地提升了其火力。
乍看之下,德国似乎是在帮助中国抵抗日本的侵略,但实际上,这并不是无私的援助,而是一项精心计算的生意。德国通过这笔交易,获取了中国的战略资源、军火市场以及亚洲的地缘优势。从1920年代末开始,德国与中国的合作直到1938年才因政治原因结束。在短短几年内,德国通过这一合作赚取了可观的利益,体现了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每个国家都在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遭遇了经济崩溃,且被限制了军备发展。1920年代初,德国与中国恢复了外交关系,并在1921年签订了和平条约。此时,中国刚刚经历了国民党的统一,虽然政府已经掌控了大部分地区,但国内军阀割据、外有日本威胁。尤其是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国民党急需现代化的军事援助以巩固政权。德国看到了这个机会,从1926年开始,陆续派出军事顾问帮助中国进行军事改革。
最早的顾问是马克斯·鲍尔,他在1928年到中国为蒋介石提供军事建议,但不久后就去世了。接着,德国老将汉斯·冯·塞克特于1930年到达中国,帮助国民党制定了军事改革方案。他提议建立一支精干的机动部队,并引入小口径武器和渗透战术。塞克特希望中国军队能模仿德国一战时期的突击队战术,到1930年代中期,已有超过8万名中国士兵接受了德国式的军事训练。这些士兵组建了“德械师”,如87师、88师和36师,装备了德国武器,训练手册也都是德文翻译过来的。
德国的动机:
德国为何如此积极地向中国输送装备?其中的关键是资源短缺。1930年代,纳粹党上台后,希特勒推行军备扩张,生产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需要大量的战略金属,尤其是钨和锑。钨用于制造穿甲弹和炮管,锑则用来增强合金的强度,而这两种矿产在德国本土几乎没有,中国恰好是全球最大的钨和锑生产国,特别是在云南、湖南、广西和赣南地区。自1929年起,德国就开始大量从中国进口这些矿石,到1930年代中期,中国对德国的钨出口占到了总进口量的53%,锑的比例更是高达88%。这些矿石被运往德国,经过加工后,成为生产坦克和炮弹的关键原材料。
此外,德国对中国的军火订单也颇有兴趣。1930年代,德国的军工企业刚从一战的阴影中走出来,技术上很先进,但订单寥寥无几,海外市场亟需开拓。而中国此时正面临战争的压力,急需大量武器,并且有足够的现金支付。自1933年起,中国向德国的军火采购急剧增加,到1935年,德国的军火占据了中国进口军火的83%。步枪、迫击炮、装甲车,甚至军服和钢盔都通过德国商人购买。德国军火商在南京设立了常驻办事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武器、训练和配件。
德国的地缘战略考量:
除了资源和市场,德国还在意中国的地缘战略价值。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德国希望牵制苏联并制衡日本。1936年,德国与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表面上是反对苏联,但实际上是为在远东布局。中国成为德国的一个棋子,用来平衡日本的扩张,同时德国的军事顾问也在中国收集情报,考察矿区,并且为未来可能的战略布局做准备。
法肯豪森是这段合作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是德国贵族出身的军官,曾在一战期间服役,退役后成为军事顾问,1934年接替塞克特来到中国,领导德国顾问团。他的团队不仅在南京监督军事训练,还多次前往云南等地考察矿产资源质量。通过这些顾问,德国在中国的军事决策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加强了对中国地理和资源的了解。
合作的终结:
然而,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改变了一切。随着中日全面开战,德国最初并未选择立场,仍继续向中国提供装备。中国军队确实在使用德国武器后,火力得到了增强。然而,到了1938年,德国开始转向日本,承认了满洲国,并要求国民党政府妥协,否则将撤回顾问。德国的军事顾问于1938年5月撤离中国,双方的合作就此结束。
1941年,德国与汪精卫伪政权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宣布与德国断交,并转向苏联寻求帮助。德国则利用从中国获得的钨和锑资源,支持自己的战争机器。战后,法肯豪森由于卷入反希特勒的密谋,被捕并最终被判刑。
总结:
从这段历史来看,德国的目标并非单纯的援助,而是通过获得资源、赚取订单以及占据地缘优势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中国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军事支持,但最终还是被抛弃了。这也提醒我们,国际关系往往充满了利益考量,永远没有真正的“永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