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届新生的到来后,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他们带着独特的经历与天赋,把属于自己的“绝活”带进校园,让我们一次次意识到:青春并不是只有一种样子。
他们来自不同的青年社区,怀揣着独一无二的“绝活”,
他们的故事,构成了07后新生的群像:年轻、勇敢、多元,也正因为如此,更加闪光。
在欧亚,我们始终相信:教育不是塑造“标准答案”,而是让每一个学生被看见,让每一份热爱被尊重。这一届07后的新同学,正在用他们的方式告诉我们——他们,真的“有东西”。
雪场上的自由——用热爱丈量山川
来自德鲁克青年社区的马俊杰,是一位高山滑雪爱好者。奖项对他来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个与雪山“对话”的印记。
他讲起初三的一次经历:
上午刚下课,妈妈驱车带他奔向雪场参赛;午休时分,他已在雪地里和新疆省队的朋友同场角逐;领奖后,他拎着奖杯,匆匆赶回学校,下午又坐回了教室。
“那一刻,我觉得滑雪和学习,并不是只能二选一。只要合理安排,兴趣和学业也能同行。”
对他来说,滑雪的快乐,不只是飞驰而下的速度感,还有大雪初霁时,伙伴们清晨相约雪道的雀跃——
一种把生活和热爱揉进一起的纯粹欢愉。正是这种热爱,让他不断丈量山川,也丈量着自己的青春。
舞池里的坚持——让幸福感在节拍中生长
同样来自德鲁克青年社区的李文轩,已经跳了七年拉丁舞。十余个奖项的背后,是一次次舞鞋磨破、一次次受伤后重返舞池的坚持。
她说,最初的热爱源于三年级时的一次偶然:透过玻璃窗,看见舞蹈室里学长学姐们汗水飞扬的身影,那份炽热让她心动。
“学拉丁舞最大的好处,就是幸福感增强了。”
这种幸福,不在于舞台上的光鲜,而在一次次练习的累积中:老师的鼓励、队友的陪伴、领奖时的心跳。舞蹈让他明白,真正的幸福来自坚持本身。每一个节拍,都是青春的心跳声。
火焰里的传承——让非遗在青春中“燃”起来
来自Queens’land青年社区的刘思涵,第一次接触喷火是在短视频里。危险与美感并存的表演,让她毅然拜师学艺。“火焰喷出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接住了师傅的‘火’,也把传统文化点燃在新时代。”
另一位热爱喷火的,是国际青年社区的刘子豪。他是在老家的一次活动中,从一位叔叔那里学会这门技艺。后来在军训彩排时,他和同学一起展示喷火,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虽然最终没能在正式舞台表演,他仍充满期待:“希望下次有机会真正登台。”
他们的故事说明,非遗并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以在年轻人手中继续“活着”。一团火,点亮的不只是舞台,也点燃了文化的传承与自豪。
琴声里的勇气——在旋律中找到自信
来自Xdea青年社区的杨书怡,从八岁开始学习古筝。成长的路并非一帆风顺——中途有过停练、曾一度想要放弃,也遇到过让她感到迷茫和挫败的困难。然而,对古筝的热爱,以及对自己选择的责任,让她一次次回到琴前,继续练习。
一路坚持,她收获了第七届国际古筝比赛银奖、秦岭杯古筝比赛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古筝专业课考级也已过九级。但对她来说,最深刻的经历,是一场让她体会到勇气与自信的比赛。
当时,她在台下紧张得手心全是汗,觉得周围的选手个个出色,而自己似乎不够好。最终,她还是走上舞台。开头由于紧张略显磕绊,但随着旋律的流淌,她渐渐找回节奏,弹奏越来越顺畅。最后一个音落下,她明白了: 自信不是天生,而是在一次次勇敢面对、坚持不懈中慢慢生长的。
琴声不仅带来旋律,也让她在成长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勇气。
在欧亚,每个学生都值得被看见
无论是在雪场上感受风与自由,还是点燃非遗的火焰,把传统与青春连接,这些“绝活”不仅仅是才艺,更是个性、勇气和故事的表达。
这些故事不同,却共同组成了欧亚最动人的图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让多元的热爱被看见;让每一份才华都找到舞台,让每一个人都能发光。
也许,他们的才艺不是“实用”的标签,却是青春最真实的注脚。他们在这里,和山川、节拍、火焰、古筝一起,把自我与世界的可能性慢慢展开。
做平凡世界的一束光,哪怕光芒大小不同,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就足以照亮一个更加丰富而辽阔的未来。
下一篇:#赛车 #玩具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