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白俄罗斯的钢铁友谊:一场跨越三十年的互利共赢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中白两国的关系堪称典范。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那句掷地有声的中国强则白俄罗斯强,不仅出现在2023年上海进博会的国家馆展台上,更成为2025年明斯克街头随处可见的醒目标语。这背后,是一段始于苏联解体时期的深厚情谊。
时光回溯到1991年,刚独立的白俄罗斯手握苏联遗留的军工金矿却陷入困境。明斯克轮式牵引车厂这个创建于二战时期的军工巨头,曾为苏联生产最先进的导弹运输车底盘,却在解体后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西方势力趁机施压要求其自废武功,但白俄罗斯选择了另一条路。
1992年2月2日建交时,中国经济虽在起步阶段,却独具慧眼地看到了合作机遇。当时全球能生产重型越野车辆的国家屈指可数——美国尝试未果,俄罗斯无力复产,而中国正需要这类技术实现导弹机动发射。1998年,双方建立合资企业,开启技术换市场的创新模式:中国提供稳定订单,白俄罗斯转让核心工艺。这种合作就像及时雨,让濒临倒闭的白俄工厂重获生机。
技术合作的深度令人惊叹。2010年,白俄将自动传动技术完整移交中国,这项突破使东风-31A导弹车在复杂地形如履平地。而2015年亮相的波罗乃兹火箭炮,则是两国智慧的结晶——白俄提供底盘,中国贡献制导系统,射程300公里还能精确打击。这样的合作项目超过200个,涵盖从光学设备到通信系统的各个领域。
在经济层面,合作成果同样耀眼。双边贸易额30年间增长80多倍,2022年突破50亿美元。中白工业园作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已吸引上百家企业入驻,正在建设中的铁路货运站将成为欧亚大陆的新枢纽。白俄罗斯经济部长坦言:每个经济部门都留下了中国合作的印记。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白俄罗斯多次拒绝西方诱惑,坚持与中国同行。卢卡申科总统说得好:没有不能为中国做的事。这种信任源于中国始终如一的合作理念——不附加政治条件,只追求互利共赢。从军工合作到数字经济,从传统制造到人工智能,这对伙伴正在书写新时代的钢铁友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