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今年以来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工作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会。
针对今年上半年充电宝发生多起自燃事故,市场监管总局成立充电宝召回督导组赴广东、江苏等地进行督导,组织广东、湖南、北京等11个省(市)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线索排查、缺陷调查和召回工作。
在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影响下,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决定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充电宝产品实施召回,涉及数量共计135万余件。
截至目前,罗马仕公司累计召回充电宝16.7万件(占召回总量的34.1%),退款金额2283.7万元。安克创新公司累计召回56.5万件(占召回总量的78.7%),完成消费者退款8566.4万元。小米公司累计召回1.7万件(占召回总量的12%),完成消费者退款270万元。
目前,已暂停充电宝、锂电池企业CCC认证证书近9000张,撤销证书600余张。通过CCC认证联网核查机制向主要电商平台定期通报被撤销、暂停CCC认证证书的产品和企业信息,督促其立即下架涉事充电宝产品,并严禁售卖带有CCC认证字样的标志标识和贴纸,目前有关电商平台共拦截相关链接约8万个。
被召回的充电宝问题出在哪里?
被召回充电宝的主要问题指向了电芯原料,电芯是组成电池的最小单元,而充电宝里90%是电芯。
罗马仕、小米表示,由于部分电芯原材料的来料原因,极少数产品在使用中可能存在过热现象,在极端场景下使用可能产生燃烧风险。
安克表示,发现某供应商部分批次的行业通用电芯存在未经批准的原料变更,这可能导致极少数产品在长期循环使用后隔膜绝缘失效,进而引发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
不合格的充电宝有何危险?
充电宝主要由电芯、电路板和外壳三部分组成。
不合格的电芯
在充电或受到外部挤压时,内部的隔膜会发生微短路。这时即使电芯外观完整,在使用过程中仍有自燃、爆炸风险。
图源: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不合格的电路板
内部线路易接触不良,可能会有短路或自燃的风险。
不合格的外壳
一旦发生挤压、磕碰、跌落,容易造成内部零件错位、电路短路、电芯漏液等问题,引发冒烟、起火、爆炸。
充电宝什么状况下易自燃、爆炸? 劣质产品
充电宝主要由电芯、电路板和外壳三部分组成。其中,电芯的主要材质是锂离子电池或锂聚合物电池。不合格的电芯和电路板都易引发充电宝自燃、爆炸。
不合格的电芯在充电或受到外部挤压时,内部的隔膜会发生微短路。这时即使电芯外观完整,在使用过程中仍有自燃、爆炸风险。
根据国家规定,正规上市的充电宝必须取得3C强制认证,并且标注在产品上。公众可登录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官网查询。
点击“证书查询”,选择制造商,能查询到结果的表示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如果显示“没有找到该证书”,就是不合格的,也可将防伪码输入到“证书编号”中查询。
过度充电
充电宝如果长时间充电,会处于过度充电的状态,如果原有的保护电路发生故障,极易引发自燃甚至爆炸。
无法散热
充电时置于被子、盒子里等不利于散热的环境,或将充电宝放在高温区域,都有可能引发充电宝的自燃、爆炸。
日常应将充电宝存放在温度适中、干燥通风的地方,防止暴晒,其最佳使用温度是0~40℃。
受到挤碰
摔、碰、挤压等暴力动作可能会造成充电宝内部零件错位、电芯泄漏等,从而引发充电宝爆炸。
超期使用
在充电宝的一侧,通常有可循环使用标识,中间的数字代表充电宝内电池的可循环使用年限。
充电宝作为消耗品,在频繁使用中超过使用年限的话,其内部电池可能会出现异常,将有自燃、爆炸风险。
画圈处为充电宝上的电池可循环使用5年年限标识
充电宝自燃有多可怕?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消防救援大队用实验展现了充电宝起火的惊险场面。
内部短路 15秒飙到400℃!
充电宝起火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锂电池发生热失控等问题。“常见的充电宝起火原因是内部线路故障导致短路,从而引发火灾。”消防员表示。
实验中,消防员用工具将一个充电宝的正负极短接,模拟短路情况。约15秒后,充电宝开始大量冒烟,温度迅速飙升至400℃以上。“如果周围有纸张、衣物等可燃物,就可能引发火灾。”消防员强调。
图源:浙江消防
重物挤压 电芯炸飞10米远!
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在重物挤压的情况下,很容易起火。
为验证这一风险,消防员对锂电池进行了极端破坏性实验。在电池受损瞬间,电芯开始冒烟,5分钟后发生爆炸,电芯外壳被炸飞10米远。
充电宝起火如何扑救?
充电宝一旦自燃起火,即便一块电池的火熄灭,残余的高温也可能引燃旁边的锂电池。
消防员实验显示,干粉灭火器的渗透性和降温效果比较差,在应对充电宝着火时效果并不理想,而水能够渗透到充电宝内部,可有效灭火并起到降温作用。
因此,如遇充电宝起火,应用水灭火。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国家应急广播、央视新闻客户端、浙江消防、石家庄消防、湖北消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