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常常看到绘画书上,松鼠是大尾巴的,非常可爱。
还有一些动画片里,松鼠可以用尾巴当床垫,毛茸茸的。
到了成年之后,你走进森林,对松鼠的印象,就颠覆了——小时候看到的是“松”,长大后看到是“鼠”。
没错,松鼠更类似于“老鼠”。少部分的松鼠,是有大尾巴的。
那为什么我们小时候看到的松鼠,是大尾巴的样子呢?一来是创作的人,投其所好,让孩子们更喜欢作品;二来是人们喜欢美好,还会故意制造美好。
这就是松鼠效应——千万不要把一面的美好,当成全部。
同样,我们走在社会里,混在人群中,总觉得自惭形秽,导致自卑,不会说话。大部分的情况,是看到了周围的人,比自己更好,把自己比下去了。
坚持去伪存真,你就不会那样待人了,而是自己也活得底气十足。
01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别人讲书”。通过讲书,可以让我们非常喜欢某一本书。
你觉得,别人讲的书,很有价值,就买了——这样你就错了80%。
把书买回来之后,你再去读书,发现自己根本读不下去。书,后来搁浅了,上面都是灰尘。
特别是一些畅销书,卖得非常好,但是真正读完的人,没有几个。
著名编辑迈克尔·金斯利,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一本700页的书,大部分的人读了2.4%,也就是读了26页左右。一些很有名气的书,比方说《金翅雀》,大部分的人也是读了20页。
作家沙恩·帕里什明确指出,畅销书是留给那些不常常读书的人的。
为什么会这样?
道理很简单,也比较隐蔽——讲书的人,会选择书里最精彩的一部分,讲给大家听。而精彩的部分,可能在书里的占比,2%都不到。
你买了书,有90%以上,是枯燥无味的,那么你肯定没有兴趣读下去。
言归正传。
我们看到的人,他们光鲜亮丽,比你亮多了。而事实上,他们可能就是把2%的光环,展示出来了。还有90%的阴暗面,或者是不好的地方。
你其实并不比别人差,只是你看到了别人的光环,就自己黯然失色了。
如果你看到人家的阴暗面,那么你会觉得——他还不如你。这时候,你就可以大大方方地社交,轻轻松松地说话了。
你还可以想到,那些讲书的人,夸夸其谈,言辞华丽。但是他们的生活,不一定如你幸福,压力比你还大。尤其是卖书的人。
他们讲的,是一个最好的方面。仅此而已。他们没有讲的,那才是他的真实状况。
把别人看轻,把自己看重,你的底气就来了。
02
中国人有一种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自降身价”。
和他人打交道,还没有开始,就自己低头了,言语都显得很卑微了。
自我介绍的时候,最喜欢用“犬子、贱内、小姓、拙文、不才”之类的字眼。
介绍完了,自己还真的低人一等了。特别是一些职位比自己高的人面前。
社交的时候,你就低一点了,那么你对他人的提问,也会很老实地回答,还怕自己答错了。
有时候,自己的位置低了,说话都结结巴巴。就等着对方来宣判自己。这就导致你,自卑,不会说话,处处都尴尬。
有时候,你总是被对方拿捏。对方可能把坏事故意扣到你头上。反正你好被欺负。
那些看起来很美的松鼠,本质是老鼠的样子。你理解了这一点,就明白了,对方也不见得高人一等,自己为什么要自降身价,低人一等?
你完全可以和对方平等交流,哪怕对方是地方的长官。
比方说,一个很大的饭局,你不要缩在角落里,你可以在喜欢的位置,和一群光鲜亮丽的人在一起。
你也可以大大方方地敬酒,喝茶。如果对方不回应你的酒,你放下酒杯,也不要理会他什么态度。你不欠他什么,也不求他什么。
有的人,对你灌酒,你就拒绝好了,大不了就得罪对方。
交谈的时候,说错了什么,也不要在乎。只要你没有恶意,就行了。
不要咀嚼别人的话,认为有什么深意,当人家随口一说;不要咀嚼自己的话,当自己有什么不对,你也是真诚的。
我们不故意抬高自己的身价,也不自我贬低,追求平等交流。把不能平等交流的人,清除自己的世界。
03
阿德勒心理学指出:“自卑可以分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
原生自卑,多半是性格使然,或者是来源家庭的打压,父母的不认可。
这需要我们看清楚父母的多面,然后才能走出来。
成年人,大大方方拒绝父母,看到父母的不完美,是完全可以的。很多父母,真的不知道如何做父母。你长大了,做自己好了。
此生自卑,是你和社会互动的时候,形成的。
这需要你看清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没有你一眼看上去那么好,他们的生活也一地鸡毛,哪怕他们是明星,是网红,也是在逐利而已,他们给你看的,是最好的一个点。
多看看人家背后隐藏的东西,你就觉得自己比他们好多了。
黄永玉画过一幅画:上面是一只丑丑的老鼠。
有人看了画,打心眼里瞧不上。
他就在画上添加一句:我丑,但我的妈妈喜欢。
做人的气场,一句话就捧上来了。
任何时候,告诉自己:“我不比人差,我为什么要低头。”
从今往后,大大方方地亮出自己,好好说话,别有后顾之忧。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