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有一段颇让人玩味的情节。枯松涧一战,红孩儿火焰烧空,孙悟空被烧得无计可施,只得跑到南海请观音菩萨出手相助。观音却并不急着答应,先打趣又半真半假地警告他:“……我待要着善财、龙女与你同去,你却又不是好心,专一只会骗人。你见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物,你假若骗了去,却哪有工夫又来寻你?”
乍一看,这话颇令人费解。孙悟空在《西游记》里一向与“好色”无缘,怎么观音却怕他拐走龙女?要理解这句话,就要从悟空的“名声”谈起。
一、悟空的“黑历史”:三偷成名
孙悟空自打石破天惊闹出花果山,就以“无法无天”出名。大闹天宫那一回,玉帝下旨招降不成,转而下重手。诏书里明明白白列着孙悟空的罪状:“偷桃、偷酒、偷丹,搅乱蟠桃大会。”——这可是天庭自上而下的“通报批评”。十万天兵都记住了他这个“三偷猴”,那名声自然传遍三界。
更要命的是,他在取经路上根本没有洗白,反而越描越黑。
比如镇元大仙的人参果,那是方寸山的无上灵珍,结果被八戒挑头、悟空拍板,直接就给偷吃了。等到事发,悟空一心想补救,竟把四海八荒都问遍,找药医树,反倒把偷吃的事儿越闹越大。
再比如他初出师门,回到东海龙宫时,张嘴要兵器,抡胳膊就抢走了定海神针,还逼着龙王送了金甲战衣。此事至今还是龙族的笑谈。
如此种种,“偷”与“抢”几乎成了悟空的标签。他自己也并不避讳,有一次对土地公就自豪地说过:“老孙是盖天下有名的贼头!”这可不是别人黑他,是他亲口承认。
二、“贼头”的日常:能偷能骗
除了大案要案,悟空的小动作更是不断。
到小雷音寺时,唐僧被黄眉怪困住,悟空趁妖精睡着,悄悄潜入偷出了师父师弟,走到半路才发现行李没拿,又只好回去偷。
青牛精祭出金刚琢,套走了兵器,悟空也是夜里翻墙偷回。
到了祭赛国,和尚们去厨房借刀让八戒开锁,八戒推托道:“不用刀斧,教我那一位毛脸老爷,他是开锁的积年。”这话虽带笑,却一语中的——悟空的“解锁技术”,几乎成了取经路上的常规手段。
有这样的履历,菩萨担心他顺手牵羊,显然不是空穴来风。
三、观音的担忧:宝物与龙女
观音为何特别提到“龙女”和“净瓶”?
其一,净瓶中的水非凡俗,能济旱能灭火,妙用无穷。悟空正是为火焰山之患求助而来,要是他起了贪念,把瓶子顺走,南海莲花座上岂不失色?
其二,龙女乃是观音身边的侍从,形象温婉,姿容秀丽。菩萨点出“貌美”二字,虽带玩笑,却也折射出一种世俗担心。纵然悟空平日不近女色,但以他“骗宝物、拐东西”的名声,谁能保证他不会“连人带物”一起带走?
所以,这句话不在于揭示悟空的欲望,而在于提醒:你这猴儿惯会偷抢,别连我身边的人也算计了。
四、悟空与“女色”的关系
其实,《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对悟空的塑造十分谨慎。猴子是“灵明石猴”,修成的是佛法道果。他日常饮食多是松柏果实,从不贪恋烟火食;师徒困境时,他甚至能给唐僧开示佛理。这样的角色若与“好色”挂钩,就全盘崩塌。
全书六十多难,凡涉及男女之欲,几乎都落在猪八戒头上。八戒动不动调戏妇人、贪恋美色,最终常常出丑。而悟空始终洁身自好,哪怕女妖精施展魅惑,他也多是冷笑一声,掏出金箍棒迎战。
所以,观音的“担心”绝不是因为悟空有此癖性,而是借他的“贼头”名声打趣。
五、笑谈背后:人设的双重性
观音的这一句话,其实也巧妙揭示了悟空的双重人设。
一方面,他是“齐天大圣”,本事高强,立志护持唐僧取经;另一方面,他是“贼头猴”,出身草莽,惯会偷抢。吴承恩笔下的悟空并非完美圣贤,而是带着江湖味道的“英雄猴”。
正是这种复杂性,让悟空有血有肉。观音调侃一句,读者心里会心一笑:这猴子啊,真干得出这种事!
结语
孙悟空一生与“偷”字脱不开关系,从偷桃偷丹到偷果偷兵器,简直是个“职业惯犯”。所以,当观音说他可能骗走龙女时,不是揭短,而是基于常识的合理担心。只是,吴承恩笔下的悟空注定不与“女色”沾边,那层设定牢不可破。于是,这一幕便成了《西游记》里最俏皮的一笔:观音敲打,猴子自辩,而读者则忍不住笑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