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春,伊朗空军基地的战机刚刚升空执行任务,以色列的防空雷达就已经锁定了这些目标。短短十二天内,伊朗空军遭遇重创,近30%的作战力量被摧毁。那些服役超过半个世纪的美制F-14雄猫和F-4鬼怪战机,在现代化导弹面前如同移动靶标,被一一击落。
面对空中防线的崩溃,德黑兰方面紧急向北京发出求购信号,希望引进中国最先进的歼-10C战斗机。但中方军事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缺乏完整的作战体系支持,再先进的战斗机也难逃被击落的命运。这番表态并非推诿,而是道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现实。
伊朗空军的现状令人担忧。其主力战机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制F-4、F-5和F-14,以及少量俄制米格-29。这些古董级战机在面对以色列最新型的F-35I隐身战机和F-15I重型战机时,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更严重的是,以色列不仅打击军事目标,还多次精准打击伊朗核设施,并成功暗杀多名核科学家,显示出伊朗在战略层面的全面被动。
在此背景下,伊朗将目光转向中国的歼-10C。这款战机在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对抗中表现出色,据称曾击落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机。伊朗最初计划采购150架,后缩减至40架,最终仅提出购买10架进行测试。这种反复调整既反映出资金压力,也暴露出对装备性能的疑虑。
实际上,中伊军事合作早有渊源。2015年伊朗就提出用石油换取中国战机的方案,但遭到拒绝。原因包括国际制裁风险,以及伊朗在军购方面的不良信用记录。如今虽然美国制裁有所松动,但中国仍保持谨慎态度。
现代空战早已不是单一装备的较量。歼-10C虽然性能优异,但需要预警机、电子战系统、数据链网络和地面防空体系的协同支持。巴基斯坦在引进歼-10CE的同时,就配套引进了整套中国防空系统。而伊朗的防空体系主要依赖自主研发,存在明显短板。专家形象地比喻:在没有体系支持的情况下使用歼-10C对抗F-35I,就像夜间用手电筒对抗狙击手,完全处于被动。
中国的谨慎态度基于多重考量:
首先,技术保密至关重要。伊朗内部存在严重的情报泄露问题,如果歼-10C的机密数据被以色列获取,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其次,中东地缘政治需要平衡。中国与以色列、沙特等国家都保持着重要合作关系,贸然向伊朗出售先进武器可能打破地区平衡。沙特已明确表示,若伊朗获得新战机,将立即启动更大规模的军购计划。
第三,品牌信誉和经济利益需要保障。歼-10CE刚在国际市场建立声誉,若在伊朗战场表现不佳将影响后续销售。此外,伊朗惯用的易货贸易和拖欠付款方式也增加了交易风险。
国际防务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伊朗空军已处于战略瘫痪状态,而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正在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任何重大军售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沙特可能因此寻求美国解除F-35出口限制,而美国也会加强在中东的军事存在。
对伊朗而言,真正的出路在于构建完整的防空体系。近期其使用国产防空系统成功拦截以色列无人机,证明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仍需更多投入。中国在中东的核心利益是能源安全,保持地区稳定比军售获利更为重要。
这场军购风波折射出发展中国家在军事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普遍困境:政治互信不足、体系兼容性差、战略自主权有限。没有这些基础条件,再先进的武器也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正如专家所言,现代战争比拼的是整体解决方案,而非单一武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