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崇祯皇帝能够南下掌控南明政权,并整顿军备,他是否有机会扭转局势呢?
如果崇祯在1644年或更早之前就迁都南京,使南明政权能够统一号令,后续可能会如何发展?是划江或淮河而治,与清朝形成南北对峙?还是清军会先消灭大顺军,再一路南下?又或者南明放弃北方,专心经营南方,积蓄力量后北伐成功? 不过,即便崇祯成功南下,他首先得对明朝的官僚体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耐心。否则,以他最后几年频繁更换官员的作风,原本勉强运转的政府都可能被他搞垮,更不用说在明末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了。 此外,无论是防守江淮还是准备北伐,都需要军队,而养兵又需要钱粮。虽然南方运输损耗较小,但明朝的财政早已千疮百孔,税源枯竭的问题并不会因为迁都而解决。从南明各政权的记录来看,崇祯即便凭借正统性更容易筹集钱粮,恐怕也只能在最初一两年勉强维持,之后就会陷入无饷可发的困境。即便能挤出一些军费,也很可能被浪费在低效的军队管理上。 有了钱粮,还得让军队能打仗、敢打仗,并且愿意服从朝廷的调遣!然而,明朝长期以来重文轻武,武官地位远低于文官,甚至同级武官要向文官跪拜。到了明末战乱时期,朝廷不得不依赖武官带兵,结果形成了一种讽刺的局面: 武官手中有兵,文官就会忌惮几分,甚至害怕他们投靠流寇。因此,武官纵兵劫掠、抗命不遵,往往不会受到惩罚。即便是大学士督师,也不敢轻易处置他们——就连崇祯寄予厚望的孙传庭,如果没有皇帝授意,恐怕也不敢杀贺人龙这样的悍将。 反过来,如果武官拼光了自己的部队,打赢了还好说,打输了就会被朝廷问责的对象——谁让你没兵了呢?于是,明军将领越来越不愿意拼命作战。再加上朝廷评判军队只看人数,不重质量,导致军队滥抓壮丁充数,而缺饷又让士兵习惯劫掠百姓,最终变成一群挂着明军旗号的土匪,战斗力自然低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将领在明军时表现糟糕,投降清朝或自立后反而变得能打——因为在明军体系里,越是拼命死得越快,而在其他阵营,不拼命就活不下去。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而明末的政治核心——朝廷本身也存在严重问题。 第一个问题:即便有钱有粮,军队也听令,该打谁?清军还是流寇? 事实上,并非只有清末才有“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思想。南明政权中,除了隆武帝明确主张“联寇抗清”外,早期的策略反而是“联虏平寇”。即便愿意招抚流寇,也只是把他们当作消耗品,有事时拉来当炮灰,无事时弃之不顾。至于招抚的粮饷?抱歉,朝廷要优先供养“正统明军”。 即便战略方向问题能解决,明末的党争也是致命伤。 万历晚年起,党争愈演愈烈,到天启年间已是不死不休。先是东林党逼迫非东林官员投靠阉党,接着阉党清洗东林党但未触及地方势力,崇祯初年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重新掌权,结果又开始内斗。更糟的是,东林党的斗争方式:“不看功绩,只论道德,一旦被定为奸贼,做什么都是错的。” 这种从人格上否定对手的做法,导致朝堂上处处为反对而反对。更讽刺的是,被斗倒的未必真是奸臣,而往往是政敌互扣帽子,导致各派系无法合作。 北京陷落后,这种内斗有改善吗?完全没有! 因为东林党的根基在东南士绅,而与之对抗的阉党前身(楚党、齐党、浙党)主要来自其他地区,与北方关系不大(北方士人考中进士的比例本就较低)。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以及党内的派系倾轧,贯穿整个南明,甚至延续到清初。 即便能解决党争,贪腐问题也无法忽视。地方官员常常十倍征收朝廷规定的税额,但上交国库的却不到三成。明朝本身财政就捉襟见肘,再加上如此低效的运作,更是雪上加霜。 明朝其实不缺钱,缺的是让钱流入国库并合理分配的手段! 其中一个关键就是科举中举后享有的赋税豁免权,以及随之而来的“投充”现象(百姓将田地挂靠于官员名下以逃税)。虽然官员免税并非明朝独有,但明朝商税极低,加上表面上的海禁政策,导致朝廷过度依赖农业税,使得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最后,地方士绅的态度也值得玩味。 史书记载,地方上自发抗清抗贼的事例比比皆是,动辄号称数万甚至十数万人(即便数字夸大十倍),确实曾击退过大顺军、西军甚至清军。但这些抵抗最终未能挽救明朝,原因主要有二: 1. 地方情节过重:士绅宁愿在最后关头散尽家财组织乡勇,也不愿在局势尚可挽回时支援朝廷。虽然可以理解,但这种心态导致朝廷难以维持,而地方抵抗最终被各个击破。 2. 缺乏统一指挥:各地方武装要么互不干涉,要么为争夺地盘互相攻杀,甚至明军内部也常有内斗。 结论: 明朝要想不亡国,甚至反败为胜,必须在战略、官僚体系、财政、军事以及地方治理等方面进行深刻改革,至少解决上述几大问题,才有一线生机。 局势已经糜烂到这种地步,单靠一个皇帝是无力回天的。 说句难听的,崇祯坐拥整个中国,努力了十几年,最终落得在煤山自缢,身边仅剩一个太监,大臣们纷纷投降。以此来看,即便他南下南京,或许能多撑一段时间,但若无重大转机,依然难以扭转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