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销售年度更换使用新品牌“娃小宗”,对于这样的消息,娃哈哈的经销商普遍是不认同的。
现在也只是网上在传,无论是娃哈哈还是宏胜饮料集团都没有给出正式的说明。
但至少有两点是可以确认的:
1、如果真的把“娃哈哈”换成“娃小宗”,那娃哈哈的经销商大都不会跟;
2、“娃小宗”成不了“娃哈哈”。
尽管经销商说起来是可以换掉的,但其实操作起来很困难。
做生意就是算账,经销商有自己的账本。
原来娃哈哈的经销商可以把合同转到宏胜饮料集团,这个不难,但宏胜饮料集团给经销商供应的商品也必须还是“娃哈哈”才行啊。
不然的话,经销商给宏胜饮料集团签订的供销合同都是数百万、数千万的,如果没有品牌的加持,那他们任务怎么能完成?
对于经销商而言,他们也是有考核的,年销售额任务要增长,连续未达标可能面临取消资格的风险,销售渠道就是这样,但通常没有厂家、品牌商会这样做。
毕竟品牌商与经销商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可是,如果卖你的货不赚钱怎么办?
宗庆后还在世的时候,娃哈哈的销售就面临三大难题。
娃哈哈最红火的时候是互联网经济腾飞之前,那是卖方市场阶段,销售渠道和市场规模为王,只要广告宣传跟得上,货就不愁卖。
但后来娃哈哈就面临成本上升(租金、人工、运输等成本)、零售商要更高的利润空间和高附加值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
宗庆后打造的联销体,核心是为了解决谁给娃哈哈卖货的问题,这本质其实是利益问题,如果经销商不赚钱,那就不会卖你的产品。
为此,宗庆后还要解决如何让消费者愿意买的问题,产品、价格、包装、广告、营销等都是为了给消费者制造购买的理由,消费者只要认你的品牌,经销商和零售商才会愿意卖你的货。
而“娃哈哈”这个品牌是数十年打造出来的名牌,如果把它换成“娃小宗”,谁认呢?
300万的“娃小宗”与300万的“娃哈哈”,区别还是非常大的。对经销商而言:后者卖不出去是自己的原因,前者卖不出去是谁的原因?宗馥莉此前曾打造饮料品牌KellyOne,市场反馈什么样她应该心里清楚。
娃哈哈在全国有那么多经销商,他们对于宗馥莉恐怕也是有意见的,这其中有3个利益矛盾。
第一,娃哈哈的销量下滑,是不是跟宗馥莉面临的官司有关?是不是跟宗庆后“人设”的改变有关?这些是不是本来可以避免的?
第二,“娃哈哈”要是变成“娃小宗”,那经销商可以要求赔偿吗?
第三,任务高,2024年的业绩提升是有特殊原因的,如果在它的基础上再提高销售任务,那经销商的压力就大了。
明星作为品牌代言人期间,如果明显有了负面是需要赔偿的,因为是你造成的原因直接导致了品牌形象受损,所以经销商要不要让宗馥莉为品牌受损负责?
如何给经销商信心和理由,我认为这是宗馥莉现在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打江山不容易,坐江山貌似更难。
宗馥莉需要处理的难题还有很多。大家有没有发现,迄今为止,包括宗庆后朋友在内的浙商群体都没有为宗馥莉声援,给人一种“宗馥莉没有朋友”的感觉。
这是个对宗馥莉不利的信号。明眼人都看得出她的所作所为有很大风险,把娃哈哈体系的资产、业务、人员等转移到宏胜集团及旗下公司,而后者在股权上和娃哈哈集团毫无关系,哪怕宗庆后在世的时候也不敢这么理直气壮地进行。
“娃哈哈”变“娃小宗”,利益受损的还有国资股东。浙江上城区国资持股46%,对于娃哈哈的变动,国资股东是有发言权的。如果国资股东对娃哈哈集团过往的利润分配进行主张,并对宏胜饮料集团跟娃哈哈集团之间的业务变动进行问责,那宗馥莉怎么能确信一切都是100%合规的?
还有娃哈哈职工持股会享有的分红权,如果“娃哈哈”的产品都不能卖了,那他们还有什么分红可言呢?
无论股东还是经销商,包括员工和宗庆后的家人,宗馥莉其实已经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如果她最终能赢,彻底拿下娃哈哈,那她就是“再造江山”的新王。如果不行,那可能还是跟各方面妥协,按照她的个性,这恐怕挺难的。
“今年的表现可能不及去年,但也不至于悲观。我把这看作是主动调整产品结构的一个过渡期。相比追求短期的光鲜数字,我们更看重长期的健康成长。”
最后从好的一面看,“娃哈哈”的品牌热度一直没有下来,而“娃小宗”现在还谈不上品牌,娃哈哈在全国各地的工厂等资产还在,内部问题解决后,它仍然是优质的赚钱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