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降薪,小医院裁员,私立医院直接跑路,一个残酷的现实,等我们这代人老了,也许正好赶上医生的短缺潮。
曾经爸妈眼里的香饽饽——临床医学专业,如今成了天坑,在医学生圈子里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可真不是吓唬大家,2025年临床医学专业首次爆冷,来看几个扎心的数据。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培养)专业,招生计划一样的情况下,今年分数线是682分,比去年分数线下降9分,位次号下降了300多名。临床医学(儿科方向,5+3一体化)专业,今年分数线是673分,比去年的分数线同样下降9分,位次号下降约900名。
温州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今年和去年的招生计划都是41人,今年录取分数是653分,比去年的分数下降8分,位次号下降1700多名。
中山大学临床医学投档排名一年暴跌2000位,老牌医学院广东医科大学更夸张,投档排名直接跳水2万位,重庆医科大学2021年的时候还压985工科专业一头,现在连本地双非院校里的工科专业都反过来压临床医学一头。有些学生一看自己被临床医学录取了,心态直接崩了。
从状元严选沦落到现在跟土木一桌,临床医学专业到底怎么了?
这种现象看似离谱,却很合理,目前临床医生的收入跟付出完全不对等。网友调侃给猫看病2999,给人看病29,兽医没有医闹,也不需要本硕博连读,学过两三年会打针开药足矣。而给人看病呢,前期投入的时间成本巨大,5年本科3年规培3年研究生,之后还有博士博士后。
现在想进三甲医院,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学历至少是博士起跳,本硕要求双9,连92都不够看的,学习的时间7788算下来,差不多要10年左右。
10年耕耘同龄人早就已经年薪几十万,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才刚刚起步,30了还是科室里面青壮劳力,还得凌晨熬夜查房,值不完的夜班。
更关键的是,随着医保改革压缩医院收入,医生的钱包持续缩水。华医网最近发布了一个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医务人员薪资2024年下降占比达到57.9%,这比例相比前一年足足增加了20%。我们说的再直观一点,现在每2个医生护士里面就有1个工资再打折,网传30名医生分4万绩效,人均1300;重庆某医院儿科,十几个人分一万多,人均800。
更糟糕的是,医生的待遇还有下降的空间,2020年之前,公立医院为了多拿补贴,很多都在大搞基建盲目扩张,持续积累的债务如果没有高利润和财政补贴的话,未来就很难兜住。而医保砍掉医院的利润之后,单靠医疗服务根本收不抵支。
更扎心的是,不仅收入在下降,对于医生社会尊重感也在下降,护士被男子硬拽委屈痛哭,一言不合就打骂医生。
相关数据显示,60% 的医师在工作中遭受过语言攻击,13% 经历过身体侵害,这一数据让中国成为全球医患关系最紧张的国家之一 。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起令人痛心的伤医案:患者连恩青在接受鼻部手术后,自感效果不佳,多次到医院投诉。2013 年 10 月 25 日,他竟携带榔头和尖刀来到医院行凶,导致 1 名医生死亡,2 名医生受伤 。这起案件并非个例,类似的暴力伤医事件时有发生,让医生们在工作时胆战心惊。
医患关系紧张早就不是新闻了,很多家长都劝别学医,找个干净安稳点的工作。结果就是超过六成的医学生说,如果能重来绝不会再选医学,其中4成已经在认真考虑转行。
不过,学医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比如,越老越吃香,相比于互联网等行业,医疗行业少有“中年危机”,经验积累反而提升职业价值。比如,老龄化刚需,中国健康产业仍然前景看好,老年医疗、康养护理需求正在持续爆发。再比如,问诊沟通、复杂手术等仍需人类医生主导,医疗的需求是稳定存在的,在人工智能时代,关键是能否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医生,正如网友所言:“AI可以辅助医生,但永远替代不了医生的判断,关键是要找准行业变革中的新机遇。”
临床医学专业的降温,本质上是考生用脚投票的结果,也是时代变革中的一次理性回调。但需要看到,医疗行业正在经历的是结构性调整而非衰退。对于真正有志于医学事业的考生来说,当下的“低谷期”或许正是最好的入场时机。
因此,年轻人对学医不必过度悲观。医疗的需求是稳定存在的,关键是你能否学好医术,成为一个真正的名医,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