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4年,雄才大略的隋文帝杨坚病逝,皇位由其子杨广继承。若论能力,杨广在历代亡国之君中并不算庸碌无为,甚至在青年时期,他的经历与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颇为相似。当初隋文帝一心要统一天下,南方的南陈仍未平定。为了激励士气,文帝本欲派太子杨勇挂帅出征,然而杨勇畏惧军务,推脱不前,最后这个重任才落在了杨广的肩上。
杨广有才能,却性格急躁。他在位仅十四年,却妄想完成几代君王未竟的大业。这种急功近利的作风,不仅加重了百姓负担,也迅速激起了民怨。即便如此,不可否认的是,唐朝能够顺利立国,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杨广所奠定的基础。可以说,隋炀帝虽然葬送了隋朝,却替李唐清除了不少障碍,甚至让后世中国长期受益。那他究竟做了哪四件大事呢?
开创科举制度,打破门阀垄断
自魏晋以来,世家门阀盘踞朝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严重。许多寒门才子纵有满腹经纶,却因出身低微无缘仕途,他们唯一能出头的办法就是在战场上拼死立功。桓温、刘裕等人便是凭武力与战功才得以位极人臣。这样的局面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也阻碍了国家发展。
杨广深知家族势力的弊端,他推行新制,以“科举”取代“九品中正”。科举以考试择人,使得寒门子弟有了出仕的机会。虽然这种制度在初期也存在不足,但它打破了门阀的长期垄断,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对于读书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命运的转机。
修建大运河,贯通南北经济
杨广的另一大功绩便是开凿大运河。自东晋南北朝以来,北方连年战乱,人口南迁,南方经济逐渐繁荣,而北方却因战火而凋敝。可是南北交通不畅,导致物资调配极为困难。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杨广决定开通一条贯穿南北的水路。
大运河修成后,江南的粮食、丝绸等物资得以快速运抵北方,成为朝廷赖以维系的命脉。当年杨广三征高句丽,依靠的正是大运河源源不断输送来的物资。虽然开凿工程耗费巨大,直接拖垮了隋朝的国力,却在后世发挥了深远作用。南北经济因此更加紧密相连,大运河也成为中国经济南移的重要保障。
开拓西域,重振丝绸之路
自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便联系紧密,丝绸之路名扬天下。然而汉朝衰亡后,这条通道时断时续,游牧民族屡屡阻断。杨广胸怀大志,想要效法汉武帝,于是重新派人出使西域,勘察形势。
使者归来报告,西域并非传闻中那般贫弱,反而富庶而繁华,充满奇珍异宝。于是杨广亲自出兵讨伐吐谷浑,试图打通西域道路,恢复商贸往来。虽然隋朝未能长久维系这一政策,但杨广的努力确实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也为唐朝后来的西域治理奠定了基础。
修建东都洛阳,促进经济流通
隋朝初建时延续北周旧制,以长安为都。长安地势险要,利于防守,却因地形封闭而不利于经济交流。杨广敏锐地意识到,若要发展经济,必须另择一处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于是,他决定在洛阳修建东都。
洛阳地处天下腹地,东可通山东、河北,南接江淮,西连关中,交通四通八达。杨广不惜劳役百万民夫,仅用十四个月便建成壮丽的新都。虽然工程浩大,消耗国力,但其带动了经济往来,使南北互通更加顺畅。
总结
杨广在位短短十四年,却完成了影响深远的四件大事:创立科举,开凿大运河,开拓西域,营建东都。这些举措不仅影响了隋朝,更深刻改变了后世中国的发展方向。遗憾的是,他的性格过于急躁,求功心切,不懂循序渐进,最终导致隋朝在辉煌中骤然崩塌。隋炀帝既是亡国之君,也是奠基之人,他留给后世的,既有教训,也有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