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日报记者 月琴
作为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蒙古象棋承载着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其历史可追溯至北方草原契丹王朝时期,是一项兼具竞技性与文化内涵的古老博弈游戏。在漫长的岁月中,受草原文化的浸润与影响,这一游戏不断演变,融入了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成为蒙古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棋牌项目,也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纽带。
蒙古象棋棋盘和国际象棋棋盘一样,由9线分为64格,棋盘为8×8的黑白方格,蕴含着对空间与秩序的古老理解。棋子共32枚,黑白两方各16枚,包含诺颜(王)、猛虎(雄狮)、车、马、骆驼(驼)和夫六种造型。这些棋子将草原上的王权象征、猛兽意象及游牧生活元素融入其中,是草原文化的生动载体。
蒙古象棋不仅是一种娱乐竞技项目,更涉及多门学科,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诠释着“棋如世事”“棋如人生”的智慧。因其重要的文化价值,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4年又被列入第四批通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双遗产”身份,不仅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可,更揭示出它超越娱乐的深层意义。
在那达慕上,蒙古象棋作为重要竞赛项目备受瞩目:数十个棋盘在草原上整齐排列,来自各地的棋手在围观群众的呼声与掌声中沉着对弈,展现出的不仅是高超的博弈技巧,更折射出草原民族的沉稳与智慧,使得这一古老游戏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
来源:通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