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韩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尤其自2017年萨德系统部署以来。虽然到了2023年略显缓和,但尹锡悦上台后,局势再度复杂化。许多人将责任归咎于萨德系统,认为它是导致两国关系破裂的根源,但实际上,问题远不止这一点。
韩国在安全上紧紧依赖美国,但在经济上却仍希望从中国获取好处,这种双重策略让韩国陷入困境。中国并没有坐视不理,逐渐采取经济手段进行反击,韩国的相关企业遭受了严重损失。直到2025年李在明上台后,韩国政府才开始逐步调整政策,转向务实的外交路线。这六年的冷处理,揭示了韩国在大国之间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局面,过度依赖美国而忽视中国的做法,最终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萨德系统的部署无疑是起点。2016年7月,韩国宣布将部署萨德系统,并于2017年3月开始安装。中国立刻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萨德雷达系统能覆盖中国北部,威胁到战略安全。然而,问题不仅仅在于硬件本身,韩国一系列的后续举措,彻底摧毁了双方的信任。特别是在尹锡悦上台后,萨德系统的射程被扩展至2000公里以上,台湾议题也被带入美日韩的对话框架。这种姿态不仅仅是防御,实际上是站队美国,对中国构成挑战。韩国加入了太平洋防御倡议,加强了与美日韩的军事同盟,这些动作一步步加深了与中国的裂痕。
在外交层面,韩国对日本2023年8月启动福岛核污水排放表示支持,并公开表示福岛水产品安全,这让中国非常愤怒。同时,在联合国场合,韩国批评中国未能有效管理朝鲜问题,但对于美韩军演却选择沉默。这种选择性发言,显然是站在美国阵营一方,尹锡悦政府所推行的“价值观外交”,实际上是在用国家利益去讨好美国,结果却导致了中国的战略互信丧失。
在过去六年中,中国并没有公开断交,但却通过一系列经济手段,如旅游限制、文化产品禁入以及减少芯片采购,精准打击了韩国的经济。尤其是韩国对华出口的依赖性,电子元件和化工品占据了主要份额,受到影响后,韩国经济遭遇重创。韩国试图在安全上依靠美国,在经济上依赖中国,但这种双重依赖的政策却没能带来预期的好处,反而让中韩关系跌入了低谷。
2024年1月,韩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27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三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下滑了44%,韩国制造业整体面临断裂的风险,全球造船业市场份额被中国超越。韩国虽然试图转向东南亚和欧美市场,但东南亚市场仅能消化12%的原对华出口,而欧美市场则设有47%的关税壁垒。釜山申办2030年世博会的失败,也进一步凸显了韩国的外交孤立。
尹锡悦的政策忽视了地缘政治的现实,韩国在美国、中国、朝鲜和日本之间的微妙位置需要灵活应对,但尹锡悦过于依赖美国,忽略了中国这一最大贸易伙伴。中国通过冷处理的方式回应,逐渐逼迫韩国做出反思。在这种背景下,韩国企业和民众逐渐不满尹政府的亲美政策,支持率直线下滑,政治局势日益动荡。
韩国经济依赖中国的特点愈发明显,但尹锡悦却配合美国玩脱钩,特别是在芯片四方联盟中限制对华出口,使得三星和海力士等韩国巨头遭受重创。中国减少了对韩国的采购,韩国的GDP增速也创下了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汽车、电子和化工等行业受到重击,订单大量流失,中国企业迅速填补空白。2024年初,韩国的贸易逆差再创新高,制造业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尹锡悦上台时承诺加强同盟关系,但实际操作却让民众为此买单。亲美政策并未带来预期的经济繁荣,反而加剧了经济压力。2024年12月3日,他宣布戒严,并试图通过中国间谍指控来稳住局面,但这一措施并未起到效果,反而加速了他的政治倒台。最终,尹锡悦于2025年1月15日成为首位任内被捕的韩国总统,并在宪法法院维持弹劾后正式下台。
尹的亲美政策使得韩国经济承受巨大的压力,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在野党利用这一点猛烈攻击执政党,批评尹失衡的外交策略。李在明的当选标志着韩国外交政策的转向,他承诺恢复中韩关系,并主张以国家利益为中心进行外交操作。李的政策主张减少对美国的军事依赖,并推动自主国防,然而,朝鲜的核威胁和美中之间的竞争为这一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巨大挑战。
李在明的上台为韩国经济带来了一线曙光。韩国企业重新获得中国订单,经济逐渐回暖。GDP增速反弹,街头商铺也开始恢复活力。然而,李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实现平衡,既要尊重中国的关切,又要避免过度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
在中美博弈愈发激烈的今天,韩国如何维持战略自主性,避免重蹈尹锡悦的覆辙,将是未来几年中韩关系发展的关键。李政府能否成功调整外交政策,平衡中美关系,并为韩国经济开辟新天地,仍然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