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调干部”是一种在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人事安排。中央明确规定借调时间一般不超过 6 个月,这旨在确保借调工作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借调干部能够为接收单位带来新的思路和活力,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然而,过长的借调时间可能会影响原单位的工作秩序和干部的职业发展。合理控制借调时间,既能让借调干部发挥作用,又能保障各方的利益,使借调工作成为提升工作效率和促进干部成长的有效途径。
撰文|余晖
8月6日,新华社发布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全文。
该规定于2024年7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审议批准,2024年8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这是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
《若干规定》共7个部分,包括:“切实精简文件”“严格精简会议”“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规范借调干部”“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规范明晰基层权责”“规范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
共21条具体规定,每一项规定都紧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今天政知君关注的,是“规范借调干部”。
借调曾是很多单位都在使用的一种比较灵活的用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单位“人少活多,忙不过来”的状况,促进了上下级单位的沟通交流,让干部在多种岗位的历练中提升个人能力。
但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的违规借调现象频发,有的单位借调人员数量接近甚至超过自身在编人数。
从实践中来看,地方借调乱象多种多样,比如,有的借调时间长、“好借”却“难还”;有的随意性大、程序不规范,有的掐尖、挖人,导致乡镇人手不足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等。
对于基层来说,由于关系不对等,遇到“借人”要求,只要上级开口要人,一般都是遵从。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有的乡镇常年就有七八个人被有关部门借用,被借调者名字、工资、福利都在乡镇,但却不在乡镇上班。
2024年7月,云南省通报了一起为基层减负的典型问题。云南团省委以“挂职”名义,大量违规借调工作人员。按规定“借调时间一般不得超过6个月”,但云南团省委明确干部“挂职”时间为1年,期满后还可以“续挂”。
新华社此前刊文提到,近年来,有的地方在借调干部方面存在泛化倾向,甚至出现了“借调”的干着、“在编”的看着现象。
过度借调,不但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培养建设,更易滋生懒政怠政,须下力气纠治。
中央对此高度重视。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健全从县乡借调工作人员从严管控长效机制”。
此次的中央文件也特别对“规范借调干部”进行了规定。
针对违规借调干部现象禁而未绝,特别是随意借调基层干部,削弱基层工作力量等问题,在以往制度规定基础上,从严作出“上级机关、单位原则上不得从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的规定。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此前解读称,此举旨在严格规范上级机关、单位从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
“范围涵盖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包括中小学教师等,把基层‘强身’和机关‘瘦身’有机结合起来。”
此外,中央的文件还提到,不得以工作专班、跟班学习、交流锻炼等名义变相借调干部。
严控向市及以上单位借调干部。
上级机关、单位从市及以上单位借调干部,应当聚焦工作急需,从严控制数量。确需借调的,应当经本单位党组(党委)审批同意后,报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借调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的,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并应当提前征得派出单位和本人同意。
建章立制重要,严肃执行同样重要。
借调中的违规行为,根子往往都在上级部门,各级机关应反躬自省、举一反三,严格规范借调工作,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