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8月4日,俄罗斯外交部一纸声明宣告:“不再认为自身受《中导条约》约束”——这份1987年由美苏签署的军控支柱文件被正式判了死刑。
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当天在社交媒体直言不讳:这是北约国家反俄政策的必然结果。克里姆林宫的声明绝非外交辞令,而是对华盛顿步步紧逼的军事摊牌。
雷霆回应背后是美军一周前的致命挑衅。7月28日,一架美军C-17运输机全程开启航空应答器,将六枚B61-12战术核弹从新墨西哥州运抵英国拉肯希思空军基地。
图 | 2025年8月5日,美国华盛顿,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屋顶行走。
这种“透明化运输”创下2008年以来首次在英部署核武的纪录,单次行动耗资65万美元只为向俄罗斯传递明确信号:北约的核利刃已抵近咽喉。美军核弹重返欧洲,冷战阴影瞬间笼罩大陆。
特朗普的“十日通牒”激化矛盾,8月1日,特朗普在“空军一号”突然宣布将俄乌停火期限从50天压缩至10天,威胁8月8日前未达成协议就对俄油征收100%关税。
梅德韦杰夫当天警告:每个最后通牒都是迈向战争的台阶。普京则在芬兰边境的湖心岛与卢卡申科会晤时轻蔑嘲讽:“所有的失望,都源于过高的期望”——这句东方谚语直刺特朗普政治秀的软肋。
图 |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
俄罗斯亮出“榛树”导弹反制部署,俄外交部声明揭露了真正的红线。2024年美国在菲律宾部署“堤丰”导弹系统,该装置可发射射程18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同期美军在澳大利亚“护身军刀”演习测试精确打击导弹,射程突破500公里。
面对陆基中导包围网,普京同步启动军事反制。“榛树”高超音速导弹量产型已交付部队,这种速度超10马赫、射程覆盖5500公里的利器将部署白俄罗斯,剑指三个北约邻国。俄军事专家列昂科夫在俄新社的采访中直言:西方从未理会莫斯科的警告,现在游戏规则变了。
图 | 2025年5月10日,乌克兰哈尔科夫地区库皮扬斯克附近
俄军解除自我约束后,导弹部署版图逐渐清晰。在西北方向,加里宁格勒成为悬在欧洲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此处发射射程2000公里导弹可覆盖整个欧洲大陆。
而在东北方向,楚科奇半岛的战略价值陡然上升——这个与阿拉斯加隔白令海峡相望的冻土带,一旦部署“榛树”导弹,北美防空司令部将面临十分钟级预警时间。更关键的是,俄军已拥有陆基版“口径”巡航导弹及改进型弹道导弹,可灵活应对不同战场。
图 | 特朗普白宫与普京会面
特朗普的制裁逐渐失去效用,白宫的关税恫吓遭遇现实骨感。美俄贸易额已暴跌至不足中俄贸易额3%,所谓100%关税如同隔靴搔痒。
当记者追问制裁效力时,特朗普罕见坦承:“或许会起效,也可能不会”——自曝底牌的窘态暴露战略空虚。而“二级制裁”威胁更成笑谈,共和党议员格雷厄姆提议对中国、印度等俄油买家加征500%关税,立即遭亚洲大国冷对。毕竟美国通胀仍超3%,经济自杀式威胁根本无从落地。
美军核弹入驻英国引发连锁震荡。东欧国家鼓掌欢迎之际,德法暗中战栗——德国悄悄批准向土耳其出口“台风”战机转移视线。
图 | 2025年8月5日,德国斯图加特,德国总理默茨出席纪念活动。
英国《泰晤士报》披露残酷现实:B61-12核弹由美军保管却可由英军战机投送,一旦核战爆发,伦敦将先于华盛顿成为打击目标。欧洲社交媒体“核战争”搜索量暴增300%,柏林、巴黎市民开始囤积应急物资,冷战记忆瞬间复活。
军备竞赛的齿轮已无法倒转。美国《纽约时报》指出,西方最恐惧的场景正在成为现实:配备核弹头的俄罗斯导弹可在几分钟内抵达欧洲首都,预警时间被压缩至极限。
图 | 2025年8月5日,美国华盛顿,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
更危险的是沟通渠道的断裂——特朗普向媒体抱怨,他与普京的通话“气氛良好”后次日就发现“更多乌克兰人被杀”,这种互信崩塌使任何误判都可能点燃核战引信。
当前的核对峙比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更凶险。当年美苏因意外误判滑向深渊,今日却是精心设计的危险游戏。
图 | 2024年6月12日,古巴哈瓦那,访问古巴的俄军舰艇编队驶入哈瓦那港。
当普京将“榛树”导弹瞄准欧洲心脏,当特朗普的核潜艇游弋于巴伦支海,所谓“战术核武器”的模糊性正在瓦解最后防线。
参考文献:
1、《俄将不再维持中导条约单方面自我限制》2025-08-05 16:31 | 来源:京报网
2、《俄外交部:俄将不再维持《中导条约》单方面自我限制》2025-08-05 09:21 | 来源:央广网
3、《俄罗斯回应美国部署核潜艇:谨言慎行!》2025-08-05 18:02 | 来源:看看新闻
4、《反击美国核威胁?“最后期限”将至,俄罗斯放话部署中导》2025-08-06 06:48 | 来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