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鄂西山区,晨雾还未散尽。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志远"志愿服务队的11名队员,已经踩着露水走进了沙坪村的茶园。他们的白T恤在翠绿的茶垄间格外醒目,像一群跃动的音符,正在为这座山村谱写新的乐章。
在村委会的座谈会上,笔记本摆满了长桌。村助理万成龙拿出往年数据:"最初缺乏灌溉田能力,一个晚上只能生产一百多斤成品,现在一晚上近五千斤成品。"
团队成员在调研笔记上画出了一条价格曲线:"品牌缺失导致议价能力弱,这是问题的关键。"他的同学则注意到,村里至今没有注册统一的商标,更谈不上地理标志保护。
"大学生来调研?能帮我们卖茶叶吗?"茶农的问题直白而朴实。这个问题让队员们意识到,乡村振兴不是论文里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生计问题。
夕阳西下时,队员们坐在村委会的台阶上整理笔记。远处的茶山被染成了金色,几个茶农还在田间忙碌。这一刻,乡村振兴不再是文件里的词汇,而是他们亲手触摸到的温度。
"我们可能改变不了整个产业,但至少能让更多人看到这里的茶叶。"回程的车上,队员们已经开始讨论电商助农的方案。茶香从他们的背包里渗出,那是属于青春的责任,也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和资金,更需要年轻人的视角和智慧。当象牙塔里的知识遇见土地里的智慧,总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这些茶垄间的青春身影,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