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发布《2025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贵阳再次跻身全国前三,成为备受瞩目的避暑胜地。
该指数从气温、医疗条件、交通便捷度、自然及人文景观、生活成本等17项指标出发,对76个候选城市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加权计算出夏季养老适宜度指数,为候鸟式养老需求的游客提供具有科学依据的栖息地选择参考手册。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该指数发布以来,贵阳市连续6年榜上有名,且每年排名都位居前列。
贵阳为何能年年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或许答案藏在22.3℃的夏季均温、富含万级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以及丰富的文旅资源和各式各样的多彩美食中。这座“中国避暑之都”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候鸟老人”前来避暑旅居,成为夏季养老的理想选择之一。
林城夏韵:22.3℃的盛夏密码
贵阳的夏天,犹如大自然精心调制的“恒温空调”。这里夏季平均气温保持在宜人的22.3℃,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1万多个,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从空中俯瞰,生态基因已深深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中心城区超40%的绿化覆盖率,建城区人均超14.85平方米的公园绿地,全长374公里的第一环城林带,整座城市仿佛从森林中“生长”而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山水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每天上午八点,旅居贵阳的河南退休教师王世清都会像往常一样来到公园晨练。“在河南,这个点出门已经热得难受了,但在贵阳却刚刚好。”
这份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源于长久的坚守。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贵阳市始终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通过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体系、实施山头治理和石漠化治理等举措,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方面成效显著。如今,贵阳森林覆盖率高达55%,“城林相融”的独特景观已成为城市名片。
近年来,贵阳持续深化“公园城市”建设理念。通过打造“千园之城”,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拓展,全市公园总数已达1025个,初步形成“一河清流、百山拥城、千园竞美”的山水林城格局,“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日常体验。
这份坚持也收获了丰硕成果:2023年,贵阳成为当年唯一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省会城市;2024年,又成功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平台,成为贵州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凉意沁心:生态旅游的沉浸体验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本”,贵阳的生态旅游资源正绽放全新魅力。这座被苍翠群山环抱的城市,凭借独特的气候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生态避暑景区,成为夏季游客争相打卡的“天然空调房”。
在贵阳避暑旅游版图中,黔灵山公园堪称“城市绿肺”。这座占地426公顷的城市森林公园,98%的森林覆盖率造就了比市区低3-5℃的宜人气候。漫步古木参天的林间步道,野生猕猴的灵动身影随处可见,游客既能感受自然的野趣,又能享受难得的清凉。来自广州的王阿姨不禁感叹,“每一步都神清气爽,随手一拍就是绿意盎然的壁纸,连空气都带着草木的芬芳。”
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则以山水交融的秀美风光著称。盛夏时节,园内“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塘盛景令人陶醉。粉荷亭亭玉立,翠叶铺满湖面,游客穿行于蜿蜒的木质栈道,可见鸭群嬉戏荷叶间,荡起层层涟漪。微风拂过,为炎夏注入丝丝凉意。旅居此地的外地游客,晨可沿河观白鹭翩跹,暮能席地赏落日熔金。公园还特别设置生态展示牌,让游客在纳凉之余了解湿地生态。
距离市区仅50公里的南江大峡谷,堪称贵阳避暑游的“王牌景区”。峡谷内瀑布群蔚为壮观,游客可以尽情寄情山水,不仅可以体验峡谷漂流、瀑布攀岩等特色项目,还可以走进森林步道进行“森呼吸”,饱览南江峡谷的绮丽风光。
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景区,正在重新定义贵阳的避暑旅游体验。近年来,贵阳紧抓“凉爽”这个最大的生态优势,通过完善生态设施、提升服务品质,转化为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今,游客不仅能享受夏日的清凉,更能在生态研学、山地运动、民俗体验等多元化项目中,感受从“气候避暑”到“文化沉浸”的全面升级。
美食地图:酸辣鲜香的味觉盛宴
在贵阳避暑,除了宜人的气候,更让避暑游客难忘的,是那些既能刺激味蕾又能消暑解热的地道美食。这些藏在街头巷尾的美味,在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以食消暑”的智慧。
青岩古镇的卤猪脚在秘制卤汁中慢炖至软糯,搭配一碗冰镇玫瑰糖水,咸甜交织间暑气顿消;民生路的肠旺面以劲道的面条打底,铺上肥肠、血旺,浇一勺红油,麻辣鲜香中透着开胃的酸爽。
这些看似浓烈的美食,实则暗藏消暑玄机——贵阳人深谙“以热制热”的饮食哲学。
要说消暑利器,酸汤鱼当属头牌。本地番茄与辣椒经时光发酵成红酸汤,放入现杀的江团鱼,佐以提味的木姜子油。酸辣激爽的汤汁与鲜嫩鱼肉在口中碰撞,一碗下肚,微微发汗后反而通体清凉。
同样让人欲罢不能的还有丝娃娃,这道贵阳特色小吃以薄如蝉翼的米皮包裹黄瓜丝、萝卜丝、折耳根等十几种清爽配菜,再淋上酸辣的蘸水,入口脆嫩爽口,既开胃又解腻,犹如夏日里的“舌尖空调”。不少游客从最初对折耳根的抗拒,到后来“三天不吃想得慌”,这种味觉征服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
当夜幕降临,青云路夜市的灯火点亮了城市的清凉夜生活。烤小豆腐在铁板上滋滋作响,外脆里嫩的口感配上折耳根辣椒面,再啜一口冰镇杨梅汤,冰火两重天的快感让人欲罢不能。最后捧一杯加入糯米的冰浆,绵密的口感裹挟着花生碎,冰火两重天的口感,为夏夜画上完美句点。
贵阳的美食就像这里的天气,看似矛盾却和谐共生——用酸辣唤醒味蕾,以冰凉抚平燥热。避暑游客沉醉在这场味觉的避暑盛宴中,每一口都是对“爽爽贵阳”最生动的注解。
连续六年入选“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榜单,贵阳的避暑资源正转化为文旅经济的强劲动力。2025年暑期,贵阳推出“避暑+”系列套餐,整合康养、研学、非遗等业态,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这座城市正在用生态优势与文旅创新,重新定义夏季避暑游的含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迪
编辑 罗昌
二审 杨唯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