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徐庆 刘承源 泸州报道 实习生 孙思淼
7月的泸州,这座坐落于长江与沱江交汇之处的川南明珠,在高温的天气下更显闷热。在合江黄氏坝遗址上,30名选手顶着酷暑,将手中的洛阳铲用力钻入脚下的土地,炙热的太阳光线直射而下,但他们未顾得上擦落鬓边的汗水。
再来到西南医科大学的体育馆中,容纳着数十人的会场宁静如水,只听见喷水壶、刷子等工具发出的细微声响。一张张工作台依次排开,台上之人正心无旁骛,将全部关注集中到手下等待被修复的文物上。不久后,这里将有一件件被修复好的书画、青铜器、瓷器亮相,展示着“文物医生”的技能水平。
7月6日,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市落下帷幕。现场,293名选手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共产生一等奖6名,二等奖24名,三等奖59名。其中,来自四川的参赛选手们表现优异,在一、二、三等奖均有斩获。
任俊锋拿下一等奖 摄影 徐庆
“喜欢就加入吧!但是一定要热爱,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欢迎更多年轻人成为我的同事。”手捧着红彤彤的获奖证书,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任俊锋拿下了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的一等奖。在比赛的间隙,任俊锋接受了封面新闻的专访,谈到了自己长达15年的文物修复生涯。而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杨平,与四川博物院的曹元元也面对镜头回忆了自己在这个行业十余年的岁月。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修复时光中,“文物医生”们如何耐住寂寞,坐住“冷板凳”?面对记者的提问,他们的回答不尽相同,却也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点,那就是——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任俊锋在修复青铜器 图据主办方
扎根文物修复领域十余年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一张张工作台在宽阔的室内场地中排开,上面摆放着刷子、打磨器、棉签、专业试剂等各类的工具,一件破损等待被“疗伤”的青铜器,和一双巧手。这些,就构成了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的全部内容。在过去的数十个小时内,任俊锋和杨平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在他们身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的“文物医生”。
15年扎根文物修复一线,修复文物逾千件,青铜器就像任俊锋的“老友”一般,与他朝夕相伴。从出现在春晚上的“青铜大面具”,到造型独特的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如今三星堆博物馆展示的多件青铜器中,任俊锋都曾深度参与过修复工作。
同样,对三星堆有着极高关注的文博迷们,想必不会对杨平的身影感到陌生。他曾参与过近年三星堆遗址3至8号祭祀坑中一些大型青铜器的文物提取工作,包括顶尊跪坐人像、上过春晚的“青铜大面具”等。相较之下,许多网友结识曹元元,是因为她笔下所画的小动物,但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她在绘画师的身份之外,更是一名文物修复师。
杨平在比赛现场 摄影 李雨心
“这次修复的这件汉代的青铜器,还挺让我印象深刻的,因为难度挺大的。”在比赛场地外,任俊锋这样说道。细看这件“生病”的文物,不仅胎体很薄,方足和下腹部都缺失特别多,需要任俊锋靠双手来一点一点补全。
虽然难度很大,但比赛现场的任俊锋,动作一气呵成,流畅而干练,这都来源于数年如一日的累积。就如任俊锋所言,从事文物修复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从入门到精通,除了要有悟性去悟,长时间的练习更是根本。“没有捷径可走。”
杨平在修复青铜器 图据主办方
而对杨平来说,当他打开比赛的文物箱时,他觉得自己抽到了全场最小的一件青铜器。“文物的变形比较严重,这件青铜器的矫形要相对复杂一些。”这位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三星堆博物馆,在文物修复领域辛勤耕耘了13年的从业者,用火热的匠心,让冰冷的青铜器重获“新生”。
“10多年的职业生涯,也常有人问我,觉不觉得乏味枯燥。我经常说,‘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杨平这样说道。同样,对于曹元元来说,选择进入文物修复行业的每一日时光,她从未觉得“难熬”。
“从进入文物修复行业起,我从未想过改行,我想要在这个行业一直待到老。”曹元元谈到,刚入行时,更多的是在学本领,可与文物朝夕相伴的日子里,这些“生病”的历史珍宝就像她的老友和亲人一般,牵动着她的心弦。“当它们不舒服了,我就很想帮他们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曹元元在修复瓷器中 图据主办方
修复路上良师相伴
“不仅学到技艺,还有对文物的热爱”
长达两日的激烈角逐,当选手们在场内屏气凝神,全身心投入到修复的文物中时。在场外,还有一批焦灼的人群在守候,因为场内正在比拼的选手,正是他们的徒弟。其中,就有曹元元的师父,来自四川博物院的资深文物修复师卫国。
如今,很多高校陆续设立了文物修复相关专业。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文物修复大多是通过“师父带徒弟”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下来。而不少从高校走出的学子,在进入行业后也会遇上影响自己一生的师父。譬如任俊锋和杨平,也是这样。
“我是从2010年开始,跟随四川省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杨晓邬先生,开始学习青铜器修复。”任俊锋的师父杨晓邬,几乎一辈子都在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打交道。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黄金面罩、黄金权杖……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成百上千件青铜器,一大半是他亲手修复的。
而杨平师从的,是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郭汉中。不久前,郭汉中还获得了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从2012年毕业后到三星堆博物馆参加工作,我一直跟着郭汉中老师学习青铜器、陶瓷器的修复。”杨平提到。而从师父的身上,他不仅学到了精湛的技艺,还有师父对文物修复的这一项工作的热爱。“同时,更加灵活地去处理文物修复中遇见的问题和困难。”
盛夏的泸州,室外文物一度达到了37度,但在炎热的天气中,曹元元的师父卫国仍在场外等候。此前,曹元元曾向记者提起过,大学就读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她,在一次全国文物修复研讨会议上结识了恩师卫国,便从千里之外的上海来到四川博物院实习,之后顺利转正,曹元元还是卫国的第一个徒弟。
“我的师父真的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很细心周到。我比赛的这两天,他每天都在外面站着,从早晨到晚上。”曹元元说道。她的师父卫国,有着近三十年文保工作、十几年文物修复工作的经历,无数个石刻、陶瓷珍品在卫国的手上焕发新生。“因为有师父在,我觉得我从业至今都比较顺利,进入了一个可以终身投入的行业。”
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比赛现场 图据主办方
从生疏到娴熟,从萌新到资深,从徒弟再到师父……在此次技能大赛的赛场,出现不少年轻的“05”后、“00后”,他们带着稚嫩的脸庞、好奇的双眼,走入了文物修复行业,成为修复技能传承的新一代,一如十余年前的任俊锋、杨平,还有曹元元。
“未来,我想从事古建筑行业,更加去加深了解它。”比赛现场,此次大赛最年轻的选手、年仅19岁的张玥,这样对记者说道。
上一篇:“普洱茶王”杜春峄遭遇上市开门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