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李雨心 刘承源
7月的泸州,热浪翻滚。3日至6日,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火热开赛。来自30个省份的293名选手在6大项目展开角逐,年龄跨度从19岁到59岁,上演了一场跨越40年的文物修复“代际对话”。
然而,面对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文物行业的热潮,专家们却泼了一盆“冷水”:考古时99%的野外工地很是艰苦,风吹日晒、风餐露宿才是常态。当萌新们带着高校培养的新技术加入这个古老行业时,老专家们最关心的是:这份需要“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年轻人真的准备好了吗?
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现场。主办方供图
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现场。徐庆摄影
全国赛场迎萌新:从师徒传承到高校培养 文物行业擦出新火花
锤凿相击的清脆声、锯木的沙沙声、木头断裂的咔嚓声……与纸张书画文物修复、陶瓷文物修复赛区的静谧氛围形成鲜明对比,木作文物修复赛区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隔壁的泥瓦作文物修复赛区,同样热闹非凡,刮刀与灰浆的摩擦声不时传来。放眼望去,赛区中,既有头发微微花白的“老师傅”,也有认真专注的“年轻面孔”。
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现场。徐庆摄影
“对比上一届,参赛名手明显多了,特别是年轻选手多了。”四川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孙智彬关注到,本次赛事,参赛选手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19岁,是一次名副其实的老中青三代的切磋交流。
这种变化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韦荃看来意味深长,在文博领域钻研了40余年,他见证文物修复从“冷门”到“热起来”。
韦荃说,过去,文物修复大多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下来。但现在,全国几十所高校都设立了文物修复的相关专业,通过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不仅仅得到技术的传授,理论的工作也更加扎实。
记者梳理本次赛事参赛选手概况发现,本次比赛,超过一半的选手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不少年轻选手正是“学院派”的代表。
“更多的年轻选手参赛是个好现象。”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库专家张立方是大赛实操比赛的总裁判长之一,他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不仅是让遗产价值实现代际传承,保护过程中所涉技艺也需要传承,工匠精神更需要传承。
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现场。主办方供图
专家给年轻人“泼冷水”:打破行业滤镜 更需久久为功的坚守
7月4日早上,在合江黄氏坝沙溪口考古赛场,烈日当空,选手们戴着草帽站在探方里,手中的洛阳铲精准地打入地下,半筒形的铲头带出土样依次排列,大家不时蹲下辨别分析泥土的质地、颜色和包含物,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
“我们的考古勘探和发掘都在野外,这就是大家高温下的工作日常。”谈及年轻人加入考古勘探发掘领域,引用眼下这场艰辛的“泥土”实战,孙智彬直言“要给他们泼一盆冷水”。
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现场。主办方供图
打破年轻人的行业滤镜,孙智彬说,这实际上是一个极其艰难且时间非常长的一项工作。“不可能每个现场都能像三星堆祭祀坑发掘时搭个大棚、建个方舱。”孙智彬坦言,99%的野外工地很是艰苦,风吹日晒、风餐露宿才是常态。
尽管给年轻人“泼了一盆冷水”,孙智彬仍因行业中年轻人比例增长倍感欣慰,更希望他们真正做好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准备。
“我们缺的不仅是顶尖人才,更是庞大的基础队伍。”孙智彬举例道,四川考古院的技工队由几人扩展到几十人,年工作时长超300天,但面对三星堆等重大遗址,人力仍捉襟见肘。在他看来,符合中国文物行业发展的人才结构应有庞大的基础力量、坚实的中坚力量和顶尖的引领人才。
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现场。主办方供图
“我国文物行业的人才力量仍处于‘爬坡’阶段。”张立方说,相比中国的文物数量,从事文物保护修复的人员还远远不够,文物行业的人才需求还有很大空间。“不论是师承制的延续、学校教学体系的更新还是各类系统性培训的升级,都体现出中国文物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
“希望年轻人对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不只是一时的热情,它更多需要默默耕耘、需要坚守,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情。”在韦荃看来,文物也是有生命的,“所以我经常说文物的修复是两个生命在交流。”他说,当修复工作者付出了自己的情感,才能够把文物修复到极致,两个生命的对话可能就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