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覆小人心。
7月2日,特朗普的“暂停向乌克兰交付已运抵波兰武器”命令,再度搅动了世界的神经。
这批武器数量不多,仅有二十余枚爱国者PAC-3导弹、二十余套“毒刺”防空系统、部分“地狱火”空对地导弹及九十余枚AIM系列空空导弹,但传递的信号相当消极。
当下,普京聚重兵于乌克兰,甚至有消息传出,俄罗斯还要借特种兵三万,试图毕其功于一役。
在此紧急之际,欧洲各国与乌克兰正在利兵秣马,特朗普一纸“暂停令”,让其盟国及乌克兰士气遭受打击,也让美国和其欧洲盟国再生嫌隙。
而且白宫发言人安娜.凯莉对此的解释是:“由于美国自身防空系统和关键弹药的库存压力,我们不得不暂停对乌的部分军事援助,包括‘爱国者’导弹等。这是一项临时措施,我们正在与盟友协调,确保美国的安全需求得到优先保障,同时探索对乌援助的替代方案。”
白宫以“库存压力”为由辩解,但全球最大军费与军工产能的美国,库存告罄实难自圆其说。
与此同时,《福克斯新闻》揭露,两党议员正推动授权特朗普在伊朗核计划持续推进之时,将B-2隐形轰炸机与三万磅级“掩体克星”炸弹转让以色列。
连最顶级的武器都可以给以色列,“武器库存”压力根本站不住脚,“暂停援乌”显然有深层的政治盘算和特朗普的个人因素。
本文从五大维度,解剖特朗普“援乌”政策时而高举、时而急刹的深层逻辑。
一、亲俄还是“亲算计”?将莫斯科当筹码
1,商人本性与价值观偏好。自2013年起,特朗普集团与俄国地产与选秀业务往来密切,坊间传闻,特朗普处于低谷时,俄罗斯商人帮助其东山再起;
特朗普的“强人政治”与“交易至上”理念,与普京的价值观与治国风格特别契合。
因此,在特朗普眼里,俄罗斯并非“必须彻底遏制”的对手,而是“可以谈判、可以交易”的合作方。
2,大国平衡的旧式地缘观回溯冷战时期的“平衡政策,,特朗普颇有遗风:他视俄罗斯为牵制欧盟与东亚的“重要筹码”。
一旦乌克兰倒向西方、俄罗斯彻底削弱,法德主导的欧盟就有可能加深欧洲的统一性,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欧洲,是对美国霸权的最大威胁;
对他而言,让俄罗斯“半输不败”,保存一定的力量,能为美国保留更大战略回旋余地。
二、“美国优先”与孤立主义基因
1,省钱:特朗普上任后,首要任务是提振美国经济国会近两年批准的对乌安全及经济援助逾1800亿美元,相当于一年半的五角大楼常规采购。
高通胀与高利率下,摇摆州选民对“把钱撒向远方”怨声载道。
2,修复“锈带”选票全球能源、粮食与金属价格因俄乌冲突暴涨,重工业成本上升。
面对底特律等“锈带州”选民,特朗普承诺“把钱用在美国制造业,而非基辅”,精准踩中选民痛点。
3,保守派舆论生态福克斯、Newsmax等保守媒体持续渲染“欧洲搭便车”“乌克兰腐败”等议题,为“美国优先”论调提供了坚实的舆论后盾。
三、迎合美国的军工复合体。特朗普并非彻底“反援乌”,而是擅长将军售货币化、将军事合作置于“价格-利益”双重算计之中。
暂停交付带来三重潜在好处:• 议价提升:乌克兰、波兰等国愿以更高溢价采购同型弹药;• 产能腾挪:库存可转向以色列、沙特等“超级付款方”;• 内部游说:军工企业得以以“供给不确定”为由,向国会争取额外订单与补贴。换言之,援乌并未停止,而是在“重新包装”后,继续在幕后流动,确保军工利益与特朗普的谈判杠杆同步增长。
四、个人风格塑造的“战略模糊”特朗普的谈判艺术,始终在于“先制造混沌,再从中索价”。
他多次公开宣称“上台24小时内可促成俄乌停火”,却从不公布具体方案;他更以“推翻昨日承诺”吸引媒体注意,使其言论持续占据头条:
反复无常会导致一定的战略模糊
• 对手猜不透其底牌;盟友因不确定而不得不回头与之磋商;• 任何进展,都可归功于他的“交易天赋”;反之,则可甩锅于“深层政府”“民主党鹰派”;• 仅靠不断反复的高频“头条效应”,满足其世界网红的心理需求。
结语:可交易的世界观与“战略脱钩”风险特朗普于乌克兰问题上的反复,与“亲俄”或“反俄”标签皆难恰当概括。
他将国际冲突视作可讨价还价的市场,将国家安全议题当作国内选举、产业资本与外交博弈的多重筹码。
因此,当我们一次次见证华盛顿举起援乌大旗,又迅速收回之时,真正左右局势的,已不是导弹射程或前线攻防,而是美国国内的选举、国会山的投票机制与利益集团的权衡。
对欧洲而言,此种“战略脱钩”警示各国:勿将安全赌注一味压在华盛顿;须借鉴冷战时期“集体自助”的经验,补强自身防务自主与多元化合作。
对乌克兰而言,或当思考更为稳固的安全与经济支柱。
对所有关注者,则应深刻认识:易涨易落潮汐意,易暖易冷故人心——特朗普式的“左右横跳”,绝非偶然插曲,而是特朗普时代政治碎片化、利益集团化、外交交易化在新时代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