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女记者战地日记中深刻指出,国内很多对伊朗的评论,往往只是表面化、情绪化的看法。这些评论往往缺乏对伊朗复杂历史、文化以及当前局势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深入了解。伊朗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独特的社会结构,其面临的局势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表象所能涵盖。通过战地日记,让我们看到了伊朗的真实面貌,提醒我们不要被一时的情绪左右,而应以更理性、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国家和它的发展,避免因片面而产生误解与偏见。
编者按:最新一轮以伊冲突发生之际,凤凰卫视驻伊朗女记者李睿坚守前线发回报道,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伊朗德黑兰的紧张局势,展现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这场被当地人称为“没有战场的战争”,正深刻重塑着战争的定义与平民的生存现实。
看到国内很多对伊朗的评论,其实反映了很多国人对伊朗局势的表面化、情绪化看法,也暴露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幸灾乐祸的心态。说说我的想法吧:
首先,伊朗确实在常规军力(比如空军、制空权)方面存在短板,长期被制裁,装备落后,这是事实。但它也不是完全没有反制手段。其次,从更大的地缘角度看,伊朗如果真的被肢解、政权崩溃,整个中东都会乱套。波斯湾石油运输、什叶派和逊尼派冲突、叙伊黎局势都可能失控,给全球能源和安全都带来连锁冲击,哪怕站在中国或亚洲利益角度,也很难说这是件“高兴的事”。伊朗乱了,谁会好呢?任何一个主要能源出产国和运输枢纽的大乱,都可能影响全球市场、推高油气价格、扰乱航运。中国是能源进口大国,经济还高度依赖全球市场稳定,真要伊朗像利比亚那样碎片化,全球都会埋单。当然普通中国网民之所以会这么说,也和长期信息割裂、对中东复杂局势缺乏理解、媒体碎片化报道有关。他们看不到战争给伊朗普通人带来的破碎生活,看不到那些父母失去孩子、病人失去药品。
所以无论从人道角度还是现实国家利益角度,少一点冷嘲热讽,多一点理性关切,才是负责任的态度。更何况我们都曾经在这片土地上长期生活过,还是有感情的。这个时候我觉得应该给伊朗人更多同情,希望伊朗早日恢复和平的日子,老百姓能安居乐业。波斯诗人萨迪说过“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造物之初本一体,一肢罹病染全身。为人不恤他人苦,活在世上枉为人。”这首诗还在联合国大厅挂着呢。今天我们在这里看伊朗的局势幸灾乐祸,谁会知道哪天不会轮到我们身上呢?换个角度想想,如果自己也沦为轰炸的目标,求助无门,别人这么轻飘飘地说,自己又会怎么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