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的宝藏家乡—浏阳
近日,人民日报官微发布话题 #我的宝藏家乡#,如果用一张插画去展示家乡,你会画些什么?人民日报新媒体邀请了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34位插画师手绘心目中的宝藏家乡。
我的宝藏家乡—浏阳,今日也用一张插画来展示浏阳,你发现了哪些熟悉的地方和故事?一起打开“我的宝藏家乡”吧!
9月28日,人民日报官微话题#我的宝藏家乡# 置顶推荐浏阳烟花。
随着秋风送爽
我们喜迎国庆到来
这不仅是举国同庆的时刻
也是出游探索湘东福地的绝佳时机
在这个国庆长假里
让我们一同踏上旅程
深入潇湘大地的边陲
感受那份 浏阳独有的
文化韵味与绚丽璀璨
浏阳城区总共五站
每个站点皆可在国庆海报中
找到对应的插画图案
快去探秘吧!
第一站·天空剧院
天空剧院由浏阳花炮观礼台改造升级而成,宛如一只色彩明艳的蝴蝶,振翅高飞全新亮相,已经承办了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中国(浏阳)国际花炮节等盛大会事。
其“一核四区”功能分区明确、烟花元素突出,极具网红气质。剧院区可以容纳9000多名观众。配套餐饮、购物、休闲等业态,助力浏阳“一河两岸”产业体系打造,使其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烟花主题IP。
第二站·谭嗣同故居
谭嗣同故居又称“大夫第”,位于湖南省浏阳市淮川街道北正社区北正南路101号,谭嗣同故居始建于明朝末年,原为周姓祠宇,后由谭嗣同的祖父谭学琴(曾任浏阳县吏)买下作为私第并改造成庭院式民居建筑。
谭嗣同故居主体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62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主体建筑沿中曲线延伸二进院。
其中,谭嗣同故居及谭嗣同纪念馆主体、院落、围墙、排水、堆塑等皆参照历史照片,按照原有风貌进行修缮,在文物形制、结构、材料、施工工艺上做到了文物维修四保存的原则。
馆内基本陈列包括“自小立志磨练成长”“立志匡时变法维新”“百日维新变法献身”“浩气长存影响深远”4个板块,展现了谭嗣同敢为人先的爱国精神。故居和纪念馆历经百余年风雨洗礼,保存完好,为研究清代祠宇建筑提供了实物例证。
在谭嗣同故居的“石菊影庐”书房里,陈列着两张七弦琴——“崩霆”和“残雷”(复制件,原件分别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系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谭嗣同取故居院内一棵被雷劈倒的梧桐树的残干制作而成。
第三站·西湖山
西湖山,又称巨湖山,位于浏阳城西。浏河蜿蜒而过,古城依山而生。巨湖烟雨是浏阳久负盛名的美景。
西湖山方圆数里,分布着包公祠、江大仙人庙、观音庙、石洞庵等五座庙宇,至今香火缭绕,朝奉者络绎不绝。
山麓有仙人石、老虎洞、别驾祠、遗经阁等诸多人文景观。山顶有楚文塔,高72米,八角重檐,阁楼九层,登顶可俯瞰浏阳全城。
第四站·长兴湖
长兴湖坐落于浏阳市区东北部,总面积近8平方公里,毗邻市行政中心,西临浏阳大道,东至望夫山脚,浏阳河从东南两侧环抱。
拥有1200亩水面的长兴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如浏阳河之子一般嵌于长兴新城,耀亮在母亲河畔。
漫步湖畔,近闻碧水清凉,远眺青山秀美,叫人心醉神怡。
第五站·浏阳市博物馆、图书馆
浏阳博物馆展厅以浏阳河、浏阳烟花为两大主题设计元素,布局红色传奇的英雄之城、绿色诗意的生态之城、历史悠久的人文之城、多彩非遗的活力之城四大板块,充分展现一河诗画·满城烟花——浏阳的无限魅力。
走进浏阳市博物馆展区,浏阳河、浏阳烟花、菊花石、浏阳夏布等浓浓的浏阳元素氛围扑面而来,如最懂人间烟火的十二时辰挂坠、烟花系列产品、浏阳风景手账本和明信片、激光蚀刻——叶雕···以其独具地域特色的设计、可爱的造型和精致的工艺俘获游客的芳心。
紧挨着浏阳市博物馆的图书馆也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浏阳市图书馆建于1929年11月,时称“浏阳民众图书馆”,藏书7600余册,有职员2人,1935年撤并民众图书馆称号,创建民众教育馆。
2001年,为适应浏阳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广大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40余万元,兴建一栋3000余平米的阅览大楼,并大量添置图书,逐渐形成集收藏社科、自科、古籍文献、地方史志和各时期报刊杂志、现代电子文献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现有藏书达16万余册。
国庆假期
是探索浏阳之美的最佳时机
无论你是钟情于璀璨的烟花
还是追求心灵的宁静
总有一处风景能触动你的心弦
带上这份攻略
开启你的国庆之旅吧!
来源丨长沙发布
供稿丨浏阳发布
素材 丨周宇豪
编辑丨 王宙校对丨 汤威
审核丨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