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转眼到了星期日,再有两天我们就回国了,于是决定去玩一下。
这次到法国完全是围绕着看相机、找相机进行,并没有去看古迹和单纯的游玩,除此之外,最多的,就是在酒馆或房间里喝酒,讨论的也还是相机。
没有比相机在让我们激动和“牵肠挂肚”的事了,似乎我们忘了这是巴黎,也是世界文化之都啊,名胜古迹遍地,再不去转一下,真的“白来了”。
我们决定去看看埃菲尔铁塔,然后坐游船在塞纳河上转一圈。
埃菲尔铁塔免费,远远看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爬上去就要排队和花钱了,我们也没有兴趣。
而埃菲尔铁塔下面就是乘坐游船的,不需要预约,也不要证件,但是每位要支付19欧元费用(160元人民币),就可以排队等待上船了。游船相对简单,分为上下两层,下面是封闭,有座椅。上面是露天,随意散座。今天有点凉。
游船启动,这里的看点有两个,一是两岸的建筑,很多都是名胜古迹,充满了故事与文化,不仅是巴黎、法国,甚至在世界文明史上留有痕迹;二是看桥,一路上大大小小有十几座桥,大部分是古桥,它们的建造并不相同,不仅外观漂亮,内部也是各有不同,同中国的石桥与木桥,有很大的不同。
而两岸的人群,有跑步,有舞蹈,有聚会,也是看点多多,满是趣味。
游船转了一圈回到原地,大家下船并没有太兴奋,这主要都是走世界的人,看过的风景与民情太多了,也就看淡了,虽然法国具有欧洲建筑与人文的独特一面,但是似乎都很熟悉,并不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了,少了一些感官上的刺激。
接下来去哪里呢,我说要不要去卢浮宫看看,丁说:“星期日怕人多啊,现在去排不上啊。”接着他又说“还是做正事,去看相机吧。”大家一笑,都同意。什么也没有看相机、照相机过瘾啊,这次我们完全是相机之旅了。
我们来到了最早来过的的那家店(它靠近地摊市场,只在周末、周六开业),上次是相机都打包了,要参加相机交易会,我们没有看到什么。决定再去看看,看看能不能再淘点什么。
不想一进门就凉了,货架上依然空空,和上次差不多。丁说“他把东西都卖了,交易会上,他卖的特别好。”
我们随意看看,结果我看见的那台“自制”相机竟然还在。
丁拿起来仔细看一下说,这个不像是个人做的,太精致和完美的设计想法,会不会是试制品或者厂家所为呢?不管了,先买下。
罗总继续搜寻他的徕卡拷贝机,希望这里有所收获,但失望了。
接下来,我们到不远的另一处地摊市场,继续淘宝。
这里东西很多,但是有些杂乱,而且货品的档次不高,东西虽然便宜,可没有我们想要的,丁说这里虽然看似抵挡,但往往也隐藏着不被人注意的“高货”,而且价格不高,特别容易捡漏。
他逐个摊位看过去,最后还是找到几样满意的东西。
我在这里花25欧买了一台摔坏的数码相机,摔的很严重,回去给维修的朋友当配件也可以。
这里虽然没有什么收获,但是我发现了一家很大的旧书店。
就在这条不起眼的街上,有一个门面并不大的门市,外面摆了一些旧书,当我走进去,有些惊呆了,里面是非常大,可以说别有洞天。
我天生对书店有好感,特别是对旧书店,总有几分好奇和贪许,国内的不说,二十多年前,我在日本德岛待过几天,大大小小的旧书店,让我搜索个遍,也买了几本书,但这里不行,日本很多汉字,一看就懂,而巴黎的是法文,虽然可以借助软件翻译,但是如同大海捞针,毫无目标。
我于是闲逛,溜溜达达一个个书架转过去,装模作样,也抽出几本书看看,竟然发现还有“毛边书”,觉的蛮有趣。
在一处标有“PHOTO”的架子旁,停了一下,随便翻一下画册,竟然有一本中国内容的《中国人家》法文版,让我非常新奇,这是荷兰人耗时六年,在中国拍摄的,出过中文版,我似乎翻看过,这次见到不仅欣喜,也兴奋。标价50欧元。
我有了信心,干脆直接去问店员,有没有中国内容或照相机方面的书籍。一个年轻小伙子,领我到两个不同的柜台,意思在这里。
我先是看有关中国的内容,都是一些旅游,或者考古,或者是古典建筑方面的,兴趣不大,再去看相机方面,有几本,最后选择了两本《相机的历史》《间谍相机》(大意)。
这两本书真是太好了,前一本是讲相机诞生的历史,主要节点的几台相机和几个人都有,非常系统和完整,后一本不仅讲了主要的间谍侦查设备(专业的而非玩具的小相机),甚至还有相机的设计图纸,这就太珍贵和不可多得了。
最后付款时,老板看我是中国人,表示出善意,三本厚书只收了75欧元。哈哈,算不算捡漏?
但是这两本相机书我都送人了,虽然我喜欢,还有别我更需要的人。我留下了购买过程和曾经拥有的喜悦。书太重,我这次买的书估计已经超过行李托运重量了。
我们也累了,往回走的途中遇到一把被人丢弃的椅子,丁说这个弄回去,修好,都能卖1000元,哈哈,我们错过了什么吗?
巴黎行,到尾声了。
(未完待续)
上一篇:一座百年老楼如何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