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银华
屈原与昭君是“异世同乡”,都是秭归人。
离开昭君村,南走45公里便是屈原故里。
艾叶飘香,石榴花开,么姑鸟叫。来到秭归县城,恰遇“屈平乡国逢重五“前夕。沿袭古老风俗,秭归人正张罗竞渡龙舟、铿锵锣鼓和香甜的粽子,准备纪念那位与日月齐光的楚大夫屈原。
秭归是座很有个性的古城。这里山高水险,风光幽丽,峡味十足。秭归山城依峡垒房,临水搭楼,周边有古城墙围绕。整座城池宛如一只大葫芦,悬挂于长江边。因此有“葫芦城”之称。
大家游兴甚浓。驱车沿江行走,仰望巍巍崇山,低视滚滚江流。秭归作为沿江开放城,中外游客熙来攘往。放眼欣赏飞峙江岸的笔架山、楚台山、芙蓉山和江中的舟楫船群,慢慢品尝那悠悠峡风,人们顿觉心旷神怡。
最留恋的是那条河街。街市沿崖而设,青瓦板壁的吊脚楼鳞次栉比,原始的土墙茅草屋隐映其间。还有那茶铺子、酒馆子比比皆是。古朴的风貌,成了电影导演首选的摄影棚。据说艺术家们最是钟爱这街市的妞儿。山水的陶冶,使秭归的姐儿妹仔个个貌若天仙。对于那些身体修长四肢匀称的大姑娘,舞蹈家们都为她们没能与自己为伍而惋叹。而那些摄影家们,专门在街上串来串去,瞪大眼睛捕捉姑娘们欲躲欲闪、羞嗔万分的神态……
秭归的魁力,不仅在于拥有“黄金水道”,不仅在于“盛产美女”,它的盛名更在于出了一个“千古伟人”。在1953年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屈原和法国作家拉伯雷、古巴诗人马蒂及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被列为世界四大名人。屈原的人品与作品,成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人们自然崇敬他,怀念他。
秭归的历史沿革,文物掌故,不少源于屈原遗迹。屈原故里牌坊、屈原纪念馆、屈原墓、屈原庙、读书洞、照面井、清烈公祠等,都有大量的民间传说:历代版本的《楚辞》和《楚辞注》以及绘画、书法、诗词、乐曲、研究论文,充分反映了屈原光辉的一生。月亮 站立在熠熠屈原青铜像前,顿生“璀巍丰碑矗大地,凛然浩气贯长虹”之慨。这座高近4米的塑像,根据《史记》描绘的“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形象铸成。诗人低头沉思,顶风徐步,眉宇紧锁,犹似自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端午要到了,人们呼唤:屈大夫快回来了。据说峡江两岸的人,每到四月下旬就忙着泡糯米,采蓼叶,备锣鼓,修龙舟,以此习俗表达对屈原的钟情与思念。
红月亮 关于投粽子和划龙舟,神奇的记载多多。为什么把粽子投进江中,有的传说是投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是作粽投江,以何蛟龙,避免伤害屈原身体。不管倾向哪一种说法,屈原故里人对自己的粽子都特别注重。他们选用上乘糯米,宽靓的蓼叶,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然后再缠上细细的五色丝线。里面除了精米外,再包上一颗大大的红枣。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屈原刚正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表示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那红枣,既是屈原对故国,又是乡人对屈原的一颗赤诚的心。至于龙舟竞渡,气势更是不凡:“棹影瀚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坡上人呼霹雳惊……”据说秭归竞渡从不在平江静河中举行,而专选惊涛骇浪里驰往,因此更加扣人心弦。啊,屈原投汨罗,土人欲驾舟楫以拯之;追至洞庭莫得济,便又鼓棹争归。这便是龙舟竞渡往返的来由。
我们行色匆匆,就差三五天,无缘亲眼目睹龙舟竞渡的壮观场景。但可以想象,端午节的屈原沱,定然人山人海,秭归城定然万人空巷。当地人介绍: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竞渡最激烈,招魂最感人。每条龙舟都立有“魂兮归来”的招魂幡,边划边打鼓边合唱《招魂曲》。现从资料上把《招魂曲》抄下——
我哥哟,回哟嗬,嘿嗬吔 !
大夫大夫哟,听我说哟,嘿嗬吔!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
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
东不可往啊,东有旋流无底,
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狐狸。
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
北不可游啊,北有冰雪盖地。
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
衣食勿须问,故国好天地……
[何银华 ,中国当代作家,现任湛江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原《湛江日报》副总编兼《湛江晚报》总编。著有《在雷州这片土地》《笔踪集》《旅踪》《何银华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