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利:西安城里的涝坑
创始人
2024-09-20 10:31:24
0

西安城里的涝坑 绘图/@陶浒

如今的西安古城,道路宽阔,地势平坦,高楼林立,城墙巍峨,很有一番大都市的气派。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安的大深坑、小涝池却遍布城墙内外,可说是满目疮痍了。

据网友“边边面面”转发的一篇未署名文章说:“我今年已是近八十岁的人了。回忆我小的时候,西安夏天暴雨天气并不少,有时甚至比现在下的还大、时间还长。但大雨过后,道路上的水很快就流走了,很少形成积水。西安当时的地下排水系统几乎没有。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了很久。这就让我终于想起来了西安的涝池。所谓涝池,本地人也称坑,就是一些低洼地。西安有好多,主要集中在西安的西北角,其它的地方也有一些。在我的记忆中,小北门、玉祥门内大大小小的坑就有七、八处。另外,西门内现儿童医院门口就是一个大坑。

西大街菜坑岸,东大街的饮马池都有坑。”这位老人家所说的涝坑,有的我经见过,有的我却从未去过。但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畅游长江时,发出了“游泳是同大自然作斗争的一种运动。你们应该到大江大河去锻炼!”“中国人口六个亿,至少要有三亿人学会游泳”的“最高指示”后。我们一群小伙伴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游遍了西安城墙内外的大大小小的涝池。由于因游泳回家晚了,总不免会挨家长一顿胖揍。所以,西安的涝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涝坑,个个都承载着西安的历史,饱含着灾荒的苦难,见证了古城的发展。每个涝坑都有着一段凄婉的故事。

在长乐路东段,东方亿象城服装大厦背后不远,曾有一个约两个足球场大小的涝池。周围的人们都叫它豆芽坑。这个涝池历史久远,据说满清时期就有了。解放前,由于兵荒马乱,连年水旱,大批河南难民逃荒来陕。据当地老户回忆:当年,这个大坑周围的空地上,住满了河南难民。临时搭起的茅屋窝棚,横七竖八,杂乱不堪。那年月,这里的社会秩序也比较混乱。剃头的,挑担的,做买的,做卖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色人等都有,景像很是凄惨。据说,当时因这里有不少河南籍小贩,长年在涝池边发豆芽、卖豆芽而得名为豆芽坑。五十多年前,我们一帮小伙伴经常结伴来豆芽坑游泳。因为那时到市体育场游泳池等正规游泳场所游泳,需持加盖有体检合格钢印的游泳证才能购票入场,每次五分钱,限游一小时。我们既兜里没有钱,又嫌玩的不过瘾。所以就经常到兴庆湖和城河沟里去游泳。豆芽坑则是我们来的最多的地方。

当时的豆芽坑,是个不规则的椭圆形。池沿儿光滑,外浅里深,最深处至少也有三四米之多,池底遍是垃圾淤泥。池水静时清,动时混。倘有人使坏故意搅弄,池中就会泛起一股股污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乐此不疲,每次都游到尽兴而归。后来,因为这里淹死了一个小同学,我也被坑底的玻璃渣扎伤了脚。从此就再没有来过这里了。五十多年后,我故地重游,再次探访豆芽坑这个老地方,只见这里早已是高楼林立,商贾云集,今非昔比了。特别是曾在豆芽坑周边定居的河南老乡,也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妥善安置,居住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上边说到的,西门里路北的大坑,我儿时倒经常光顾。这个大坑约有二十余亩大,四五层楼深,基本上是个长方形。据说是明洪武年间,修葺西安城墙时取土而形成的。坑内偏高处一年四季都种着蔬菜,春天种的小白菜,夏天种的辣椒西红柿,冬天栽的红白萝卜等,一畦畦料理的很精细,远看绿油油的一片。坑内最北边,有两三间坐北朝南的房屋,似住着一户人家。有人称之为王家菜园。它隶属于当时的潘家村公社西关大队。这个大坑很神奇,无论是大暴雨,还是连阴雨,都没有多少积水。偶遇连天淋雨,低洼处积水后,天晴不多日就渗干了。所以在坑里种菜住人均无大碍。据当地老户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这个大坑作为低洼地区改造项目而被填平了。在原来的大坑之上,现在是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的门诊楼。楼前是一个街心花园广场,几座仿古建筑坐落其间,供四方游客和附近居民休闲娱乐之用。看着如今平坦的广场,联想当年荒凉的大坑,不能不让人由衷的感叹啊!

曾经的王家菜园

位于环城南路南沿,西北大学老校区北门东侧,原来有一个大涝池,长约三十米左右,宽有十八九米,深有四五米余。涝时大,旱时小。它可能是老城区最后一个被填埋的大坑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市民政局供职,曾分管过殡葬工作。原市民政局殡葬处在柏树林的卧龙寺内办公。因卧龙寺重新修复,寺方提出了收回庙产的要求。于是,经多方选址后,最终市殡葬处迁到了环城南路,西北大学东侧的一幢”7”字形两层楼内办公。美中不足的是,这幢办公楼地处低洼,紧临着这个大涝池,常常遭雨水倒灌。一次连天大雨,我放心不下,到现场后,看到汩汩的雨水,顺着坡道向院内流去,就连一层的办公室里也浸满了雨水。原来,这个涝池是方圆周围的渗水坑,周边的雨水大都蓄在这个大涝池里。

我曾多次在殡葬处办公楼的二楼,临窗南瞰这泓涝池:这个不规则形的涝池内有不少腐枝败叶,浮有半池绿色微生物,水呈黑灰色。紧靠涝池周边,是一个挨一个民房的后窗。民房后壁大都衬砌着水泥围墙。这些居民大多是张家村街办所辖的城中村中的老户。涝池里严冬常常是一层薄冰,酷暑被烈日炙烤着,每每蒸腾出一股股腐气。由此,周边居民的生活境况就可想而知了。上世纪末,市民政局在这里营建家属楼时,将水抽干清淤后,仅在池边打下的水泥立柱就深达七米二之多。两千年后,随着低洼改造,这个涝池被全部填平,盖起了西北大学综合教学楼和市民政局的职工宿舍。从此,这里的村民告别了低矮潮湿的陋室。被分别安置到了宽敞明亮、空气清新、干爽宜人的新楼房中。可说是千年旧貌换新颜了。

炭市街最早是一条堆放木炭,供应满(族)城居民烧火取暖用的小巷。后来逐渐成为了木炭集散的“炭市”。1927年这条小巷被拓宽成街,开始慢慢向水产、海鲜、副食品和蔬菜市场过渡。1942年这里一度被称为菜市坊。1954年定名为炭市街至今。在炭市街路北,西安皇城海航大酒店以南,曾有两个大坑。这两个大坑均因这里的菜市场而得名。东边的叫菜市东坑,西边的称菜市西坑。据说,这两个大坑是修建皇城时取土垒墙而形成的。当时坑阔十数亩,深有两丈余。解放前有大批河南难民,栖身于这两个大坑之内。待他们的生活稳定下来后,这些难民开始依着坑壁搭棚建屋。仅菜市西坑内,就住了数十户人家。虽菜市东坑稍浅,但居住的人家也不在少数。由此这里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当时,这批河南老乡有的靠出苦力养家糊口,有的则依着菜市之便,做点儿小买卖渡日。后来他们就逐渐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家园了。有的将棚舍改建成了住房,有的在门前扎起了院墙,有的在坑里辟了几畦菜地,在上下坑口处还修葺了宽宽的台阶。

据当地老户回忆,西安解放后,这里居民的生活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有了逐步的改善。过去每逢连阴雨或大暴雨,坑里都会大量积水,有时有没膝深,直接危及了这里人们的住房安全。每每遇此,这里的住户都会肩挑人抬,往坑外淘水。后来遇到坑内积水时,当地政府就安排大功率抽水机往外排水,有效保护了东坑西坑内居民的安全。待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政府出资先是改造了菜市东坑,此后不久又改造了菜市西坑。在原址上盖起了数栋砖混结构的居民楼。使这里的居民告别了深坑陋室,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笔者在当地采访时,几位曾在菜市东西坑居住的老户说:“现在这里的居住条件很好,生活非常方便,我们很满意。人老了对这里也有了感情,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了。有的被安排到经二路的居民,也是故土难离,经常回来看看。”

要说过去西安城圈里最大的坑,可能就数市体育场原西墙外、现陕西政务服务楼后边的那个大坑了。我们小时候,经常下到这个大坑里玩耍。当时是从西五路南沿下坑,从临近东新街上岸,大坑长约六、七百米,深有八九米许。从大坑里往西边看是原“秦王府”的古城墙,东边是西安人民大厦后楼的西山墙。大坑内遍布着很多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小坑。有的坑已深达地下水层,常年积着绿汪汪的水。坑内长满了蒿草,秋来约有一人高,儿时我们常躲在草棵里搞恶作剧。那时,大坑里常有人挖取黄土,也有人倾倒垃圾,整个大坑杂乱不堪。记得有一次,学校需要几只青蛙标本上解剖课用,我们几个同学进了大坑下小坑,捉了几只回去,没想到我们不但没有受到表扬,反而被老师数落了几句。原来我们捉回去的都是长着毒疙瘩的癞蛤蟆。

这个大坑常年荒弃不用,听说解放前后是个枪毙犯人的地方。及至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原打算在新城广场南侧筹建“万寿宫”,不知什么原因中途“下马”了。所征调的建筑材料就全部堆放在了大坑东侧的高地上。从1968年开始到1979年的十年间,省政府在这个大坑上边回填边建设,先后盖起了九栋砖混结构的职工住宅楼。现如今,这里楼房鳞次栉比,宽敞平坦的皇城东路贯穿南北。路两旁的文化墙、鲜花墙令人赏心悦目。开车经过这里的年轻人,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脚下曾经是一个荒凉的大坑吧!

据西安老户郭老先生回忆:在长安路西安宾馆对面,原3538工厂坡下,曾有过两个深坑,各有方圆一二百米大,每逢大暴雨或连阴雨必定积水,蓄水最多时可达七八米深。有水时,周边的孩子们经常到这里游泳嬉水。有位绰号叫“秃子”的小伙,还在这个涝坑里救起过一个溺水的小孩儿。但待到云开日出,天气晴好后,水就逐渐渗干了。当年大坑沿岸上有不少杂乱的坟莹。春天有人在这里挖野菜,夏天有人在坑边拾地软。不时还有人在大坑边放牧羊只。即便如此,解放前这两个大坑坑壁上,仍然挖有很多窑洞,其中居住着逃荒来陕的河南难民。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常年居住在这潮湿的窑洞里。其生活之艰苦是可想而知的。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这里才被改造填平,坑壁上的住户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随后不久,在这两个大坑的原址上,盖起了富丽堂皇的唐乐宫等诸多高楼大厦,极大改善了城市的面貌。

我所经见过的涝池及采访中了解到的大坑,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西安解放前后,有名字的就有文昌门外,涝池边长满芦苇的苇子坑;有八仙庵旁,道士道姑种菜汲水的老道坑;有西南城角内,鹭鸟饮水的白鹭湾;有小东门里路南、暗娼野妓杂居的鸭子坑等等。西安城墙内外,没有具名的涝坑就更多了。仅《西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中提到的涝坑就有十数个之多。就连市中心的报话大楼南边,也曾有过涝池荒坑。《文史资料》载:“一条东西向很短的’群众巷’(此巷不通),进巷口南只有矮房几间是住户,中间是一很小的入口处,进去是一块儿低洼地(在人民剧院北侧),据当地居民说,这里在解放前是个大垃圾坑,只住了几家拾破烂的穷人。解放后没处住的人逐渐在这里盖起了简陋的房子。”后来随着旧城的改造和建设,这个大坑就不复存在了。

虽然西安城墙内外,大大小小的涝坑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却乘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镌刻着古城的历史印痕,是城市人民生活改善的生动见证。它生成和消失的曲折过程,好似一部古城人民艰苦奋斗的史诗,如同一页西安建设发展的记录,也像一首古城华变的壮美颂歌。

网络图片,在此致谢!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深圳,美食的海洋里,每一条街道都蕴藏着独特的风味。今天,就让我们...
2025-09-02 04:47:56
原创 ...
康熙为何将祖母孝庄太后在宫中停尸37年,还不肯下葬? 在清朝初期时...
2025-09-02 04:35:37
原创 ...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若能很好地使用将会飞黄腾达,如果滥用职权则会害人...
2025-09-02 04:34:57
原创 ...
在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从来就不曾缺少神话。神话,顾名思义就是...
2025-09-02 04:34:26
原创 ...
汉高帝刘邦 据荀悦说法,刘邦,讳邦,字季。颜师古认为“邦”这名字...
2025-09-02 04:34:16
原创 ...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也成为了中国人值得骄...
2025-09-02 04:34:13
原创 ...
在我祖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令人扼腕的往事,至今依旧充满悲剧色彩。...
2025-09-02 04:33:39
原创 ...
5000多年前,世界上便出现了最早的“书籍”,但那只是一块块泥板。...
2025-09-02 04:33:28
原创 ...
在封神中,商纣阵营曾出现过很多拥有法术、法宝的能人异士,如: 擅长...
2025-09-02 04:33:12

热门资讯

原创 在... 在深圳,美食的海洋里,每一条街道都蕴藏着独特的风味。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索深圳最具人气的十条美食街,...
原创 舌... 烟台焖子是山东烟台的特色小吃,以其外焦里嫩的口感和独特的酱汁风味深受喜爱。 准备材料:红薯淀粉 ...
原创 阿... 阿尔山景区旅游攻略应涵盖最佳游览时间、必游景点、交通方式、住宿推荐及特色体验。夏季的阿尔山气候凉爽,...
原创 河... 河北哪的大锅菜最好吃?峰峰三下锅排第2名,看看你吃过几种 在河北,美食的尽头是大锅菜!大锅菜是燕赵儿...
原创 赛... 赛里木湖自驾游玩攻略的核心在于规划路线、选择最佳季节、了解景区规定,并准备好必要的装备。赛里木湖位于...
浙川山海共舞,黄岩与新龙用文化...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王翔 8月29日,台州黄岩文体中心灯火璀璨、暖意融融,“浙川山海情,黄新一家亲...
五一张家界30万人滞留!管理难... 张家界又双叒叕火了!这次不是因为电影里的阿凡达,也不是玻璃栈道的惊险刺激,而是30万游客用脚投票发出...
原创 齐... 齐齐哈尔最建议住的三个地方分别是龙沙区、建华区和铁锋区。龙沙区是市中心的核心区域,交通便利,周边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