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公路学会旅游交通工作委员会公示了“2025年度交通与旅游融合创新项目”名单,黄河沙韵·中卫66号公路作为旅游公路(旅游风景道)项目成功入选,展现了中卫乡村旅游的发展新成效。
黄河沙韵·中卫66号公路全长38公里,是市区通往迎水桥镇北长滩村的必经之路。这条乡村公路穿梭于起伏的山谷之间,在黄河之畔蜿蜒延伸,拥有独特的风貌,被誉为中卫的“66号公路”。随着其独特的魅力逐渐被发掘,它已成为热门网红打卡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也有力地推动了沙坡头区的旅游开发。
今年五一假期,66号公路推出了“戈壁旅拍大片+文创咖啡市集+黄河风味小吃”的特色组合,成功吸引了4.7万人次的游客,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50万元,同比增长25%,创下历史新高。
66号公路的尽头是北长滩村。北长滩村历史底蕴深厚、人文特色鲜明,先后荣获宁夏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诸多荣誉称号。村里由石块土块砌成的院墙,保留了明清时期“四梁八柱式”的传统土木结构建筑风格;古老的水车在黄河边悠悠转动,无声地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作为《山海情》《我们这十年》的取景地,北长滩村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成为沙坡头区备受欢迎的旅游打卡点之一。
走进北长滩村,就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田园诗意的世界。每年4月,满园的梨花竞相绽放,如雪般的花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目前,这里已成功举办了十四届黄河梨花节。秋收时节,金黄诱人的梨子、红艳如火的枣子,还有偶尔出现的牛羊鸡,为这片宁静的土地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生机。
“我在网上看到了中卫66号公路和北长滩的照片和介绍,被这里的美景吸引了,所以趁着假期来游玩。走在这段乡村公路上,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北长滩村错落有致的老房子,身临其境,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游客杨淑媛说道。
66号公路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风景,还在于它对沿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与黄河相拥的沙坡头区沙坡鸣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区就是其中之一。
位于迎水桥镇的鸣钟村、鸣沙村和沙坡头村的沙坡鸣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区,充分依托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当地文化,以“旅游+”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定位“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田园社区”的融合模式,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全力打造集休闲康养、生态旅游、乡村生活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沙坡头村改造52家民宿和农家乐,建成集乡村民宿、亲子研学、旅游服务为一体的休闲康养区;鸣钟村利用废弃学校、闲置农房、空地等资源,打造星空在野民宿、萌宠乐园、碱碱湖商贸街区等业态,发展集休闲娱乐、乡村露营、文创体验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鸣沙村依托“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片,打造骑士马术俱乐部、漠上方舟园林民宿等业态,重点发展乡村生活体验区。3个村联合打破地域壁垒、资源壁垒、空间局限抱团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崭露头角,成为沙坡头区乡村振兴的新标杆。
鸣钟村村民张德寿的祖辈都从事羊皮筏子相关工作。随着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张德寿被聘请为讲师,主要讲解羊皮筏子的历史和制作工艺,每讲一场就能获得200元的收入。张德寿感慨地说:“自从村里发展了旅游业,村里的路是越来越宽,环境越来越好,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钱包也是越来越鼓了。”
近年来,沙坡头区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特色,持续放大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辐射带动效应,探索“非遗+”“文化+”“美食+”“体育+”融合发展路径,全力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名片,推动旅游模式从“景点游”向“全域游”转变,提升全域旅游知名度。
▌来 源:《中卫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