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近年来最热的暑期,运河区文旅局紧紧围绕打造大运河文化和旅游带这一目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进文旅资源利用,强化文旅宣传推介,持续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游客与景区“双向奔赴”
谱写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一)
文化味与烟火气“并驾齐驱”
当前,文旅消费正从景点观光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转变。运河区聚焦新趋势,打造沉浸式文旅新场景、新业态,国风演绎、大运河音乐节、非遗体验等一批暑期市场消费“热点”不断涌现。连续两天的大运河音乐节邀请国内著名乐队、乐团为大运河带来动感和激情,吸引京津冀及周边游客达10000余人。
多种新业态齐头并进
今年暑期,运河区文旅新业态加速集聚,推出研学游、夏令营和文博游等特色活动备受青睐,带出了暑期游新热度。沧州博物馆、中国大运河非遗展览馆等文博机构人气高涨。沧州博物馆日均参观人数5000余人,非遗展览馆日均7000余人。为了营造浓厚的文明旅游氛围,各博物馆、展览馆在馆内显眼位置,张贴了文明旅游宣传海报及文明宣传标语。此外,各博物馆、展览馆还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馆内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为参观者免费提供饮用水、急救药箱、雨伞、轮椅、婴儿车等便民物品。
“夜经济”持续升温
面对高温天气,市民游客昼伏夜出,夜间经济成为亮点,几乎涵盖了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娱乐业等所有第三产业。点亮夜间经济,已然成为运河区全面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的引擎之一。为进一步繁荣夏夜经济,激发消费活力,运河两岸融入现代、潮流、休闲等多种元素,开通大运河水上公交,南川楼街区打造特色美食及儿童游乐、休闲购物、歌舞表演等于一体的场景,大力提升区域消费流量。
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谱写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二)
围绕“古城烟火浓”打造南川楼文化街区
今年以来,在大运河沿线景区景点举办了大运河花朝节、岩彩绘画展、国风歌曲大赛等文化活动,为游客带来别样的旅游体验。围绕“文化进景区、景区秀文化”,依托全国武术之乡这一品牌和辖区武术门派、武校众多这一优势,将本地特色武术融入其中,五一期间,举办了“河海狮城 武耀南川”——2024全国历代冷兵器精品展演活动,展出历代冷兵器和举办武术展演,通过“武术搭台,文旅唱戏”,让游客切身感受古人的匠人匠心和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叫响了沧州武术这一品牌。暑假假期,南川老街日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
围绕“历史可阅读”打造大运河非遗展示馆
协同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策划推出京剧演唱、杂技表演、快板书、武术展示、非遗体验等传统文化节目,游客在这里可以赏非遗、看演出,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举办了彧元堂非遗传拓作品展,近10万人次近距离感受非遗。暑假以来共接待游客近10万余人次,日均7000人次。目前,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已成为外地游客到沧州必打卡点位之一。
围绕“运河不夜城”打造“运河船说”夜游线路
串连运河公园、南川楼文化街区、清风楼、园博园等文旅资源,围绕“夜景、夜食、夜游、夜娱、夜宿”等主题,协同大运河嘉通公司打造夜游业态和夜间消费品牌,努力让“夜游运河”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随着沧州坊盛大开街以及园博园、南川老街等景区百余项文旅活动相继启动,运河区旅游业呈现良好态势。
紧紧围绕文化惠民这一主题
谱写文化运河建设发展新篇章
(三)
民生实事和民生工程高质量推进
运河区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设主体结构实现封顶,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年内即可竣工;选址在南川老街的运河书坊“城市书房”挂牌运营,通过植入特色文化活动,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大于岩彩绘画工作室(乡村文化驿站)挂牌运营,已组织画展、研学、研讨、讲座等文化活动6场;完成“四季村晚”、遇见艺术等文化惠民演出97场次。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效果显著
深入推进“文化联盟”建设,通过整合辖区社会文化资源,逐步建立了文旅融合、文化产业融合、跨区域联动的文化交流平台机制,全力打造丰富多样的文化空间,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全区“文化名家工作室”挂牌36家,成立文化干细胞单位46家。结合世界读书日、传统节日等开展读书活动,打造“运图讲堂”,建立区图书馆与市图书馆和24个社区服务点之间资源共享“双循环”机制,书香运河氛围日益浓厚。
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坚持“以展览接地气,以活动聚人气,以宣传扬名气”的工作思路,通过文化大集、民俗展演、惠民演出等形式丰富节日文化氛围。举办“文化进万家”、非遗赶大集、非遗进校园、新春书画联展、南川记忆摄影展等系列活动。在百狮园、南川老街连续两年举办大运河花朝节和“运河·年味儿”文化大集,实现“文化进景区”和“景区秀文化”。
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利用成效明显
围绕“看非遗、学非遗、研非遗、做非遗、卖非遗”做文章,不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运河区非遗传习所长期面向市民免费开展体验活动。设计印制非遗宣传册。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10场。编排以落子为主要元素的舞蹈节目。非遗项目手工制香推出以“一船明月过沧州”和“沧州狮”为主题的香盒、摆件,并达到量产。义昌永冬菜、老蔫熏肉、回家香油等美食类非遗产品通过融入运河文化元素,实现包装升级,得到市场认可。组织4个项目参加了河北非遗购物节——“端午 雄安非遗大会”展览展示等活动。开展非遗传统手工艺品进景区工作,多个项目传承人长期在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进行展览展示。培育打造集“赏、学、听、品、购、娱”为一体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助力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
文旅宣传有声有色
加大“运河文旅”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宣传力度。在凤凰网河北频道投放“运河你好”,每日一张运河景色图片一篇文字介绍,日均浏览量30万。打造独具运河特色的“运河游礼”文化旅游商品,塑造运河文创产品品牌。中央媒体登稿在全区名列前茅,进一步提升运河区文化和旅游影响力、传播力。
面对暑期旅游热,下一步,运河区文旅局将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努力在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上出新招、见实效,使全区文旅市场更加活跃、主体越加丰富、经济持续向好。与此同时,将在盘活景区旅游资源、特许经营上持续发力,理顺管理和经营体制,理清发展思路,加快景区转型升级,进一步盘活运河旅游大市场。
来源:河北文旅发布、区文旅局
编辑:王 琳
审核:李 娜 史飞飞
中共运河区委宣传部
官方微信
在看点这里
上一篇:南湖公园有新变化!
下一篇:暑期出游,这份安全提示请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