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休闲和乡村微度假结合的根本出发点,是当前阶段顺应新时代和第三次产业革命大潮,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城乡发展、乡村振兴的需要。”
6月12日,崂山文化艺术讲堂·问道崂山在青岛市崂山区市民文化中心开讲,原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蔡家成以《城市大休闲与乡村微度假》为题,系统阐释了当前文旅产业的发展态势。在他看来,发展城市大休闲与乡村微度假,既能满足当下旅游市场多元化、个性化的休闲度假需求,更是以文旅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一次生动实践。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对于旅游的理解与诉求加速迭代。与传统的观光游相比,如今,不少人越来越偏爱休闲游、度假游等新旅游方式。他们选择走出城市,或做“一日农夫”,体味乡村野趣;或漫步田园,感受宜人山水。相应地,乡村旅游模式也在随之改变:从1.0版本的农家乐模式到2.0版本的民宿模式,再到3.0版本的观光农园和乡村旅游综合体模式,未来,整合商业、文化、医疗等各类元素的4.0版本康养旅居小镇将成为更成熟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精彩观点分享:
今年的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让所有旅游人为之振奋。回顾过去,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旅游是为国家创汇。直到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才拉开了国内旅游发展的帷幕。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今天,我们发展旅游的第一目标是服务国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再特别突出旅游的经济功能和创汇功能。
旅游从远离大众生活到进入国民生活,再到成为人民美好生活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旅游的体验、感受、口碑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我们以观光旅游为主,到哪儿去都是拍照片,买完东西就回家。后面,旅游产业进入深度观光阶段,不光看热闹,还要看门道。现在,大量的自主出游基本以度假休闲游为主。
人们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新生活不仅仅是吃饱喝足,还有休息权利与休闲权益。休闲,要有时间,还要社会提供相关服务和设施。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注重旅游目的地建设,主要抓城市旅游,这是因为城市居民是旅游休闲的先锋和主体,城市居民的休闲类型更多、频次更高。而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民的休闲时间也多了,乡村的休闲活动很有市场。
乡村微度假,要坚持“乡村风貌,城市标准”的原则。发展乡村微度假和乡村旅游,农民是基本力量,但要做到位,也得让城市的专业人才、专业机构和专业平台去引导。在乡村资源环境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可以开发建设一批度假小镇,主要以微旅居为主。可以提供别墅、度假公寓、小木屋,甚至集装箱客房、脱挂式房车,想种地的话也可以提供几分地或者半亩地。如果达到一定的旅居人口,可以配套幼儿园、小学、医院、影剧院等等,更有利于居民养老、养生。
城市大休闲与乡村微度假结合的长期目标是实现“新四化”——城乡均等化、乡村城市化、城市乡村化、城乡均质化。城乡均等化就是补齐短板,让乡村在基础设施、市政、生活、组织管理上向城市看齐。当城乡在生产生活的基础支撑保障上的差距缩小乃至消失,就会出现乡村城市化。也可能出现城市乡村化,相当的产业和人口可以从城市搬到乡村去,当城市交通缓解、人流不再拥挤,整个城市可以是花园城市,与乡村的生态环境没有区别。最后的结果是城乡均质化:非城非乡,无城无乡,亦城亦乡。所有的产业、人口几乎是很均质的,在所有适宜生产和生活的区域比较均等地进行布局。
休闲绝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休闲权益成为人类的基本权益。工业化和信息化等产业革命为休闲发展创造出有利条件,休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它事关人民幸福生活,更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紧密相连。因此,大城市及其周边乡村,应该成为城市大休闲和乡村微度假结合发展的先锋。
上一篇:云南的紫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