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生只能来晋城看一座古建,那么我首推你来晋城泽州县金村镇寺南庄村的硖(xiá)石山看看青莲寺。不要小看它,它可是与河南少林寺齐名!
我们是头一天下午到达寺南庄村一处叫太行人家的民宿群入住的,房间价格不贵条件不算好,但大山深处你还要求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起床出来闲逛一圈,看山头云雾缭绕,紫薇花街边怒放,绿水倒映山影,枝头鸟雀争鸣。盛夏的清晨清风徐来山水洁净,一直爽到胸腔心底!心想,难怪古寺都建在山中。莫非仙境中容易与神仙相逢?
早饭,几盘农家素菜,米粥馒头鸡蛋,小米粥里面巧妙地打入蛋花,又好吃又好看!
吃完饭便去了珏山景区里面的青莲寺。离住的民宿很近,走路也就十几分钟。
下青莲寺,又称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 (公元550-559年),因位于硖石山脚,初名“硖石寺”,濒临丹河,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东西宽106米,南北长47米,占地面积4982平方米。
走进寺院,最先看见寺院东侧那座明万历年间建造的舍利塔,这是晋城市现存唯一的藏式砖塔,塔下八角形石砌须弥座,刻有繁复图案。塔身主体形状像一只宝瓶,塔身上方接有十三层相轮。每当农历夏至日,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直射状,该塔会出现短暂的无影现象,故又被称之为“无影塔”
来到正院,发现正殿整体被红色隔离绳拦住,说是里面在搞卫生,请大家先去上青莲寺。
于是跟众游客一路拾阶而上,朝位于半山腰的上青莲寺走去,虽然只有二十多分钟路途,路上风景依然不错,山川沟壑皆如画卷,走到高处也可远眺群山,山路坡度不高,说说笑笑就走上来了
上青莲寺,又叫新青莲寺、“福严禅院”,创建于唐太和二年 (828年),为两进院落,由南向北,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大雄宝殿等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由于阴天没有阳光,脑袋里难与事实方向相一致,只能依文字介绍而定。
走进寺院,感觉其建筑囊括了很多元素,因为它历经了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修缮与扩建,寺院建筑保留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唐风宋韵得以延续,乃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因此这里还设有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
上青莲寺曾经是汉传佛教界的高等学府,唐玄奘末译完的经书也是在这里完成翻译整理。这里的藏经阁是青莲寺的档案馆。
藏经阁屋檐的四个角上还分别坐落着四个角神。这座藏经阁的下部是清代的,上半部为金代遗构。
一面参观一面想,当时的技术是怎么做到把金代的木结构建筑整体抬到上面去的呢? 金代时这里藏有经书五干余卷,后经战乱大部份遗失。所以这里曾被誉为隋唐佛都,可见它的地位之重要!如今这里还是清华大学雕塑系实习基地。
这里的释迎殿为宋代原构,内中彩塑均呈现宋代风格。罗汉堂是一座木结构小二楼,当时不明白为什么每次只能接待五位游客? 并有专人把守着。
等排到自己从木楼梯爬上去之后才感觉每当有人走动,连地板都微微晃动。跟门口的保安小伙聊上几句才知道,这里根本承受不了更多的人一起上来。内心深深庆幸,这样的地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谢绝参观了,因为建筑太老了!
这里面有十九尊造像均为宋塑,十八罗汉们姿态各异散坐着,目光炯炯表情传神,衣饰花纹依然色彩可辨。梁上彩绘和墙上壁面虽已大部残缺,依然可辨龙腾云卷。感叹这千百年来高超的艺术传承和创造,原来都伴随在晨钟暮鼓和通经声里!后世林林总总流派在这些精美的雕塑面前到底能看出有过多少进步呢?
寺院内有一对子母柏,相传老树枯死后,住持找人来打算第二天砍掉老树,当夜,老树根部长出一棵小树来,紧紧依偎老树,佳持见状不忍砍伐老树,此后小树迅速长高,每当下雨下雪,小树的树冠都满满遮挡老树,使其至今没有腐烂。植物母子情深堪称一绝!
院中还有两株树龄1400年的银杏树,枝繁叶茂如巨伞,两棵树树冠几乎连在一起,这是两株雌雄树,被称为“银杏侣”。它们已经成了寺院里不可多得的风景。想象深秋里满树金黄一地落叶时的景象,十分令人向往!
再次回到下青莲寺,清扫工作还没有结束,但多数游客已经等不及了。
走进弥勒殿发现,这里果真是不比其他寺院佛爷那样半肩灰尘衣带蒙垢,塑像们面色白皙衣饰华丽,细看其造像风貌,释迦摩尼面相丰圆,衣纹流畅大有北齐“曹衣出水”的造像特色。两侧的文殊、普贤菩萨也体现出北朝晚期"秀骨清像"向唐代"丰腴健美"过渡的艺术特征。原来这就是全国三处唐代彩塑其中的一处,其艺术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工人们还在擦拭大梁上的灰尘,狭小的空间里前面游客自觉尽快让位给后面的人,我们也很快退出来了。
午饭后,辞别寺南庄村,继续我们的太行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