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去了一回“八大局”。
八大局是一个简称。一般指公安、城建、电力、工商等八大政府行政机构。现在一提八大局,似乎成了“淄博烧烤”的代名词。八大局真是火了,而且是持续地火着,从去年早春,一直到现在,它就那样欢天喜地地火着,火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去年春天的时候,千安、大成等同学,几次三番发微信、打电话,喊我去张店,一来同学聚一聚,时间久了难免惦念,凑在一起叙叙旧,侃一通大山,不亦快哉。二是走进八大局、牧羊村,实际体验一下淄博烧烤的火爆气氛。却因着这样那样的原因,始终没有成行。
今年的五月上旬,又从青岛回了博山。拉拉杂杂的事忙完了,竟又想起“烧烤”,想到张店实地看一下。
在181路公交车上,和我挨着的姑娘,是一个来自河北邢台的大学生,一个大号拉杆箱,一个背包和一个手提袋,满满的出远门的感觉。通过交谈得知,姑娘也是慕名而来,此行的目的就是吃烧烤、游淄博,顺便看望同学。
我问感受如何?姑娘说淄博人热情。四天的时间,张店、淄川和博山都去了,吃了烧烤,逛了蒲松龄故居和聊斋园,还到红叶柿岩打了卡,一路走下来,印象很好,淄博人乐观,喜欢帮别人,看见我带的行李多,每次都有人伸手帮忙,心里很温暖。
十点半,知青战友昌尊和维臣在八大局西门与我会合。上一次知青点聚会是在疫情前,距离现在快五年了,感觉时间像只兔子,东奔西突,跑得贼快。
我们沿着金晶大道南行,然后左拐进入共青团路,人一下多起来,放眼望去,靠近八大局的一侧全是书画摊位,一家挨着一家,一眼望不到头,熙熙攘攘的人流在展位间走走停停,字画、折扇、团扇、陶琉文玩,应有尽有。
三十多度的气温,扇子正好派上用场,许多年轻人除了自己买上一把,还不忘给家人、朋友再捎上几把。来到八大局南门,人流的密度又骤然增加,并不宽绰的街道上,路两边是一档连一档的商家,食品、饮料、特色美食,斑斓多彩,极富诱惑,满街涌动着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浩荡人群。
八大局的形状近似一个放大的“用”字,共有六个“口”字组成,人流多在“两横一竖”的主道上汇集、涌动。
南门的左侧是书画展示区,一个大厅是在原有旧厂房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另一个新展厅,正在紧锣密鼓施工。
我们在大厅里彳亍,不时地与书画家沟通几句,整个展示大厅,被分割成近百个书画摊,每个十几平米的空间,汇集了本土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作品以山水画和花鸟画居多,水平有高有低。
价格既有十几二十几元的现场作画,也有几百上千的翘楚之作,小画家一般会滔滔不绝地介绍和包装自己,而那些名头很大的,来自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和浙江美院的大咖,则相对安静,背景墙上不仅有他们的作品,也有画家的大幅照片,以及作品的获奖和收藏证书。
画家不动声色,摆出一副曾经沧海的模样,端坐在展台靠后的一隅,一边喝茶,一边观察着形形色色的过客。而气质优雅的女主人站在各自的摊位后面,不断地向潜力顾客介绍他们的作品。
我问过几位画家的行情,他们说今年的热度还在,但购买者变得冷静了,市场在经过喧嚣之后,已经恢复正常和理性,政府也给予了最大的信任和支持,摊位费一直没涨,服务是及时和到位的。
重新回到主干道。这里应该是小吃和甜点的故乡,是饮料和冷饮的天堂。道路两旁的摊位,密密匝匝地排列开去,视野里晃动着五颜六色的招牌,和乐此不疲地绵密人群,情侣、闺蜜、同事和朋友,或团队,或携家带口,拍照、短视频、摆Poes的,一派兴高采烈。
主打的网红快餐紫米饼和炒锅饼摆在各自最显眼的位置,各种冰镇的汽水、冰激凌、奶茶和冷饮悉数登场,重庆鲜面、南京蟹黄包、青岛肉脂渣、博山炸肉应有尽有。
还有猪肉脯、烧鸡架、百味鸡、各色小海鲜、雪花酥、牛奶棒、麻花、糕点和鲜榨果汁,你也不用担心挨宰,每个摊位旁边都有一张醒目的价格表,所售商品一律明码标价。
从东到西,林林总总的食品,同质同价,唱收唱付,笑脸相迎,我感觉八大局,像极了一个超级大的party。
你要说个人消费,其实也花不了多少钱,一顿烧烤,吃点零食,喝点饮料,主打节目还是逛街。
这让我想起早些年在重庆的解放碑,那也是一个著名的网红打卡地,每天晚上和节假日,街有多宽多长,人永远都塞得满满当当,也没见买什么物品,俊男靓女就喜欢光鲜亮丽地在街面上走,在乌泱乌泱的人海里亮相,我当时不甚了解,觉得忙了一天,还出来挨挤,得不偿失。
有同伴提醒我:咳咳,别忘了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一语点醒梦中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欲望、展示自我以及情绪宣泄,都有可能不断发生变化,那么淄博烧烤,或许正契合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比如展示自我,放松身心,从忙碌的俗事里给自己和家人一个短暂的停顿,不带任何压力地来一次自我放逐和回归。所以热火,一定有热火的道理。
世界上有太多闻名遐迩的平民节日:巴西里约热内卢狂欢节,法国尼斯狂欢节,德国柏林文化狂欢节,瑞士一一巴塞尔狂欢节等等,这些节日,都离不开美食、美酒和华丽的服饰,再伴以音乐和舞蹈,配上彩车游行,往往会倾城出动,是一次全民狂欢的节日。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追捧。
淄博烧烤,正在续写“民嗨”的剧本,就其规模和影响,虽然没有上述节日的高大上,但它的最大特点是平易亲民,没有门槛,近乎家人似的包容和接纳,有非常好的治愈效果,加上政府的持续助力,在吃住行各方面暖心的照顾,借助自媒体全方位的报道,“淄博烧烤”终于打造成了一个永不落幕的平民节日,成了现象级的神话。
我问过维臣和昌遵,也了解过外地游客,潮水般不断涌来的客人,都是冲着淄博温馨体贴,平等尊重的态度而来,你走到哪里,都被尊重,不欺生,有回家一般的感觉。
在经济下行周期里,没有人不会感受到来自职场和家庭的多重压力,他有太多的郁闷和不爽需要释放,需要以一种平和的形式宣泄和清零。淄博一一或许就是那个释放自我,回归常态的最佳舞台,他平和,包容,不端架子,不厚此薄彼,以平常心和持久温和的态度接纳你、陪伴你。
你若留意的话,会发现一般旅途中常见的“焦虑脸”,在这里是很少发现的,相反,“错把他乡当故乡”,从你面前走过的每一张面孔,都洋溢着平和与自信。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没有什么问题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解决不了,那就再撮一顿。
逛至金晶大道东二街,天已近中午,气温飙升到35度,两边的烧烤店里已经座无虚席。维臣大哥说:咱再往前走走,找个带空调的店坐下吧。这才五月,天忒热。好的好的,不再逛了。我和昌遵同时回应。
在八大局外围的一处无名小店坐下来,老板把菜单递上让我们选择,女主人满脸笑意地送来一壶茶水,随后又把烤炉和餐具摆上小方桌,说一声:三位稍等。微笑着退到院里。
三个老伙计老战友,此刻是惬意和幸福的,望着吱吱冒油的烤串,品尝着啤酒花馥郁爽口的清香,他们想起了从前,想起五十年前那片丰饶土地上晃动着的青春面孔,那些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坎坷,都像窗外的云朵一样消散了。
他们和无数付出汗水和劳动的人们一道,正在用心地品味生活的安逸和幸福。来,举起杯,为自己为大家,一起干杯!
作者:魏津 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