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京饭店:烂尾的象征
1993年深秋的平壤,街头一片忙碌景象。穿着灰色中山装、骑着旧式自行车的工人们迎着微凉的秋风,穿梭于大同江畔的街道上。从广场往北望去,那未完工的柳京饭店伫立于城中,宛如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在悄然衰退的朝鲜工业化进程中显得格外生硬、孤独。高耸入云的主体结构裸露着钢筋,铁锈的红褐色渗透在灰色的混凝土表面,它是当年朝鲜现代化雄心的象征,而今却成了一个对过去错误估计的见证物。
柳京饭店始建于1987年,这座被设计为全球最高酒店的建筑,其初衷是为了向全世界展示朝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奇迹」。数十层的巨型金字塔从未完工、运营,反而因种种现实问题一拖再拖——经济资源的枯竭、国际援助的中断,以及技术短板都让它变成了一个空壳。
在最初的愿景中,这座酒店设想拥有3000间客房,多功能会场以及旋转餐厅,甚至要比肩美国拉斯维加斯最奢华的酒店项目。仅仅六年过去,当初的豪言壮语已经被现实击碎,柳京饭店成为了经济困难的沉重烙印。
当天下午,金日成站在万寿台议事堂临窗而立,他手中仍捏着与俄罗斯特使会谈时留下的笔记纸。俄罗斯特使的到来并没有如往日那般带来合作的承诺或经济援助,而是带来了一个残酷的决定:莫斯科正式中止以卢布结算的石油供应,并将按照全球市场价格提供。
金日成与苏联的短暂蜜月
追溯朝鲜与邻国苏联的关系,它们曾在冷战初期关系密切。从朝鲜战争结束后,金日成便意识到,在美日韩同盟体系的包围下,朝鲜生存空间的扩展必须依赖强大盟友的支持,而当时的苏联无疑是首选。这种关系从对等逐渐演变为单向依赖,特别是在冷战的固定格局中,苏联成为朝鲜最大的经济援助国。苏联时期,勃列日涅夫政府尤为看重金日成,视其为亚洲地缘政治版图中对抗西方阵营的重要一环,为此向朝鲜提供了优惠贷款、现代化工厂建设以及丰富的资源供应。
当时,朝鲜工业体系中许多的重点项目,都打上了「苏联制造」的烙印——化工厂、钢铁厂、电站等,但这些跨国合作计划并非一帆风顺。尽管苏联不断提供技术和经济支持,但朝鲜在履约和执行上问题不断。例如,某些大型项目因管理经验不足而难以推进,苏联输送的大型机械设备也常常因缺乏正确的维护和使用而无法顺利投运。朝鲜内部对外债务的处理更是复杂而隐晦,其通过第三国与日本进行私下交易,用赚取的外汇偿还部分借贷,却对苏联采取拖延战术。
进入70年代,尤其是苏联对外政策重心转向自身安全环境时,对朝鲜的大规模援助开始逐年减少,而这些减少的援助严重限制了朝鲜原有经济模式的运行。到80年代,两国关系因汉城奥运会而彻底转向冰点。当时,苏联派出代表团参加了韩国主办的奥运会,朝鲜方面认为这是对其政治立场的挑衅,试图以断交示威,但这反而加速了对其资源的切割。
朝鲜工业的致命打击
冷战期间,苏联以极为优惠的价格向朝鲜提供石油,石油不仅用作电力和机械运转的能源,也是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尤其是农业化肥的关键材料。朝鲜的工业化进程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这种廉价的石油援助。而随着苏联进入解体前的衰退期,以及其与朝鲜关系的全面恶化,这种供应体系在90年代初戛然而止,朝鲜经济受到的冲击巨大且深远。
1991年末,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接管与朝鲜的双边关系。由于苏朝之间以往的优惠条款已不再适用,朝鲜被迫从俄罗斯以国际市场价格采购石油,而库里的外汇储备根本无法承担如此昂贵的成本。加上此前朝鲜一直未能偿还对苏的债务,进一步失去了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资格。自冷战结束以来,石油供应的缺口迅速显现,最先崩溃的是重化工业。平壤化工联合企业这样的大型重化工厂受到了最直接的冲击,这些工厂过去几十年运行良好,日夜运转,但现在因燃料不足,不得不分批停产甚至完全闲置。
长期以来,朝鲜农业依赖现代农业机械和化肥来维持粮食生产。尤其是化肥生产,离不开石油作为关键原料,而能源中断直接导致化肥厂被迫停工。没有燃料的拖拉机和收割机大量摆放在田间地头成为废铁,不少农民只能回到传统的手工劳作方式,广袤的农田和人口密度过高的现实,已经让传统方式无法满足粮食需求。没有足够化肥和农具的支持,朝鲜农业用地迅速退化,粮食产量每况愈下。从1990年的数千万吨年产量迅速下降到1995年的345万吨,粮食短缺在每个家庭和每块土地上都留下了痛苦的痕迹。
由于朝鲜长期实施粮食统配制度,大量粮食先被优先供应给城市和重要工业部门,这让广大农村地区处于饥荒的边缘。农业的停滞进一步对整个经济体系形成连锁反应,特别是在基础设施老化和技术手段不足的情况下,粮食危机的恶果不断放大。到1993年,平壤的粮店已经严格限制居民的粮食定量供应,而更偏远的地区,人们甚至为了维持生存开始大规模采摘野菜、啃食树皮甚至挖虫捕鼠充饥。
大自然的添乱
就在人为因素造成的粮食减产问题尚未解决之时,大自然的无情打击又雪上加霜。1994年的夏季,朝鲜遭受了一场异常猛烈的暴雨袭击。6月的一天,如瀑布般的大雨肆虐在黄海北道,这个朝鲜的传统农业重镇,当地连日的降水量远远超过任何正常年份。三日之内,黄海北道的大片农田被洪水吞没,原本已经生长成熟、即将收获的水稻、玉米和其他主要作物都被洪水冲走。
7月,
洪水造成的农业损失已然不可挽回,金日成在党和政府的强烈要求下,乘坐专机飞往受灾最严重的新溪郡视察灾情。当机舱缓缓降落时,他透过舷窗望着连绵的积水和一片狼藉的田野没有说话。当直升机在果园附近降落,他走下飞机,久久注视着这一片被摧毁的景象。据随行人员回忆,他举起手中的望远镜观察远方,目光中带着莫名的沉重,他的手背上布满了颤抖的老年斑。
当年秋天,失去收成的农民已经无法等到冬天,这直接导致了朝鲜饥荒的进一步加剧。粮食的减产和洪水同时打破了朝鲜政府精心构建的粮食供应体系,在饱受国际孤立、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整个国家的食品供应链断裂。
金日成的最后岁月
1994年,金日成的身体已经持续出现问题。医生们不止一次建议他减少高强度的工作安排,但他执意坚持每日审阅文件、召开政治局会议,并亲自参与一些经济政策的讨论。在他的日程表上,最重要的一项安排是与韩国总统金泳三的首次会晤。这次会谈被朝鲜视为历史性的突破机会,因为朝韩双方自分裂以来的敌对状态从未得到有效缓解。
金日成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推动双方签署《南北共同宣言》,为即将到来的朝鲜半岛未来铺设道路。这一愿景始终未能实现。他的健康状况不允许他亲赴挑战,一个与时间赛跑的政治家最终没有赢得最后一局。
1994年7月8日清晨,金日成在妙香山别墅的卧室中突然倒下。国家广播里传出的官方讣告,平壤的气氛顿时阴郁到极点,高音喇叭里从早到晚播送金日成的革命歌曲,无数市民自发聚集到万寿台金日成雕像前献花,许多人跪在地上,嚎啕大哭。金正日继任的过程相对顺利,他早在金日成生前便已被确立为接班人,朝鲜权力的平稳交接并未发生太多的动荡。
金日成的去世发生在朝鲜经济崩塌的背景下,而这样的衰退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朝鲜在中苏夹缝中崛起并迅速推进工业化建设,这一切得益于国际对抗格局下的资源支持。
中苏之间对朝鲜的「争夺抚养权之争」使平壤得以获取有利的外交和经济资源。在这个时期,苏联和中国分别为朝鲜提供了大量资金、技术和物资支持,而朝鲜在这场「援助竞赛」中如鱼得水,逐步形成了高度依赖外援的经济模式。
冷战结束后,这种模式迅速丧失了依存基础。苏联解体让朝鲜失去了最重要的优价能源与工业品供应来源。与中国的关系虽然有所恢复,但彼时北京正忙于自身的经济特区建设,对朝鲜的直接援助逐年减少。粮食短缺、物资匮乏、能源供应不足成为常态化现象。数据显示,到1995年,朝鲜的经济总量已经萎缩至冷战高峰期的一半以下,人民的生活水平降至建国后的最低点。
参考资料:[1]朱明德.朝鲜粮食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其出路[J].粮食经济,2000(1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