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政治误判,竟让日本经济陷入双重困局,高市早苗涉台错误言论引发连锁反应,超54万张赴日机票取消,中国游客退潮直击日本旅游业命门。
而与此同时,日本抛出21.3万亿日元的史上最大刺激方案,一边是国债收益率飙升、日元贬值的市场恐慌,一边是难以对冲旅游业下滑的现实难题。
这场消费支柱失稳与刺激政策争议的碰撞,究竟是短期阵痛还是长期危机?
中国游客退潮的连锁冲击
一场由政治言论引发的市场震荡,正在日本旅游业蔓延,日本首相相关涉台错误言论发酵以来,我国多部门相继发布赴日出行提醒。
10余家航空公司迅速跟进推出特殊退改政策,超54万张赴日机票的取消数据,直观展现了市场的强烈反应。
往年冬季本是北海道滑雪、京都赏枫等旅游产品的预订旺季,如今却出现大量旅游团退单、旅行社咨询量锐减的景象,日本多地依赖中国游客的酒店、餐饮商家已感受到明显的营收压力。
这种冲击并非偶然,而是日本旅游业长期依赖中国市场的必然结果,自2015年中国游客数量超越韩国成为日本最大入境客群后,十余年间双方已形成深度绑定的旅游生态。
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赴日游客占日本海外入境游客总量的近四分之一,而消费贡献占比却高达42.65%,这种数量与质量双领先的格局。
让我国游客成为日本旅游业名副其实的消费顶梁柱,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依赖已延伸至文旅全产业链。
从免税店、药妆店到特色餐饮、体验式消费,中国游客的消费习惯甚至影响了部分日本商家的经营策略。
旅游市场的降温还在向其他领域传导,除了旅游业本身,中国留学生作为日本国际教育的核心群体。
其赴日意愿的变化可能影响日本高校生源配置与相关产业;多部日本电影暂缓在华上映,也让这个依赖中国市场的海外第一票仓遭遇挫折。
这种多维度的市场收缩,对本就疲软的日本经济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旅游业下滑的多米诺效应
在日本经济长期面临人口老龄化、内需疲软、通缩压力的背景下,入境旅游早已不是简单的服务产业,而是支撑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2025年第三季度日本GDP按年率下降 1.8% 的负增长数据,已预示着经济复苏的脆弱性,而旅游业的失速让这种脆弱性雪上加霜。
据专业机构估算,我国游客减少可能导致日本旅游业年损失约2.2万亿日元,这一数字将直接拖累GDP下降0.36%。
更严重的是,旅游业的下滑会产生连锁反应,从交通、住宿、餐饮等直接相关产业,蔓延至零售、制造等间接依赖产业,进一步加剧经济下行压力。
当政治因素引发市场波动时,这种单一依赖的弊端便暴露无遗,既无法通过其他市场弥补损失,也难以在短期内调整产业结构,最终只能被动承受冲击。
救急之策难解根本之困
面对经济的多重压力,日本政府推出规模达21.3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方案,试图通过财政支出与减税措施提振经济、缓解通胀。
方案中包含的大米兑换券、能源补贴等民生支持措施,看似直击民众生活成本上涨的痛点,实则难以触及问题本质。
连续43个月超过2%的通胀指标,以及持续下滑两年的实际工资水平,反映的是经济结构的深层矛盾,而非短期补贴能够化解。
市场对这一方案的质疑迅速体现在金融数据上,计划依赖举债融资的预期,导致日本国债增发规模可能超过去年的6.69万亿日元。
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2008年以来的新高,3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3%,日元汇率也跌至年内低点。
在日本政府债务总额已达经济总量230%的背景下,大规模举债无异于饮鸩止渴,甚至引发了对特拉斯风暴重演的担忧。
当年英国缺乏资金支持的减税计划曾导致债券市场崩溃,而如今日本的处境更为复杂。
更关键的是,这份刺激方案难以对冲旅游业下滑的冲击,旅游业的损失源于市场需求的萎缩,而刺激方案聚焦于国内消费补贴与产业投资,两者发力点完全不同。
这场经济困局本质上是政策选择与发展模式的双重考验。政治误判触发的市场反应,暴露了日本经济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
而大规模刺激方案的推出,则凸显了其在结构性改革与短期维稳之间的两难,对于日本经济而言,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于依赖举债式刺激。
也不在于被动等待市场回暖,而在于构建多元稳定的对外合作格局,同时推进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唯有如此才能走出当前的双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