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交部领事司发布提醒,建议中国公民在近期尽量不要前往日本。为了回应这一提醒,国内许多航空公司也陆续发布通知表示:只要行程在12月31日之前、机票涉及飞往日本的航线、并符合相应条件,就可以免费办理退票或改签。
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往往不像战场那样硝烟弥漫,但同样紧张而严肃。外交措辞的变化、媒体话语的交锋、军事上的动作,都是前线;而后方的支撑力量,来自于人民的态度和集体选择。当文化和旅游部发出赴日安全提醒、航空公司开放免费退票、外交部不断警告日方挑衅时,我们却看到另一幅画面:机场里忙着托运行李的旅客、在浅草寺穿着和服摆拍的人群、在富士山脚下兴奋拍摄视频的游客。这种行为,在当前局势下,已经不只是简单的观光,而更像是一种立场上的薄弱。
如今中日关系快速降温,而这背后的原因,是日本政坛不断升级的挑衅态度。比如高市早苗公然宣称“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种言论已经严重触碰中国的核心利益底线。更讽刺的是,日本政客在外交层面咄咄逼人,但经济上又高度依赖中国游客前去“贡献消费”。数据显示,仅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赴日游客就达到749万人,为日本带来近7万亿日元的旅游收入,成为日本疫情后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力量——这个数字毫不夸张地称得上“支柱”。
然而偏偏在这一时期,仍有人执意去日本旅游。说他们不懂政治?可他们在接受采访时却清晰表达态度:“我觉得日本很安全”“这跟政治没关系”。仿佛日本对中国的挑衅,只是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一场争吵。说他们没看到提醒?国内三大航司、各大新闻平台、社交账号接连发布的提醒信息无处不在。既然不会看不到,那就只能说明——他们看到了,却根本不把这当一回事。
或许这些人自认为保持理性、冷静,甚至用“个人自由”来为自己的选择辩护,把国家的提醒当成不重要的声音。但他们并不知道,这样的“我只顾自己”的做法,在国家之间的较量里,相当于主动给对方递上一颗舆论子弹。日本媒体正兴奋地报道:“中国游客仍大量赴日,这说明中国民众对政府的警告并不买账。”这一句话,就足以让国家的整体策略出现被误读的漏洞。他们不仅没有让日本的经济压力增大,反而在无形中成了日本右翼政客强化对华强硬立场的最好理由。
更荒诞的是,当这些游客举着自拍杆、在富士山脚边寻找最佳角度时,很少有人意识到——他们的消费,可能正在转化为日本扩张军费的一部分。根据公开数据,日本的防卫费已经提前达成占GDP 2%的扩张目标,而旅游业恰恰是其财政收入中重要的一环。你以为自己花的是旅费,但这笔钱未来可能会以军演、侦察机、导弹预算等形式出现在台海上空。
我们常说“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如果本国公民连最基本的敌友分界都不愿意认清,那么国家又怎能进行有效的利益博弈?很多赴日游客的说辞让人哭笑不得:有人说“票早订了,退起来麻烦”;有人说“日本安全又好玩,民间没仇”;还有人直接表示“我不在乎国家的提醒”。这些态度,让人不禁想起当年韩国部署“萨德”时,有韩国政客嘲笑:“中国人的抵制撑不过一个打折季。”听起来像玩笑,实则是对民族意志的一种侮辱。
我们并非要给每一位前往日本的游客贴上“卖国”的标签,但当国家主权受到挑衅、政府发出明确提醒之时依然执意前往,这种行为本身就反映出严重的政治迟钝。国家提醒不是随你选择的建议,而是要求你明确自己的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说“我只想旅游”“政治跟我无关”,其实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那不是中立,而是软弱,是把国家压力往外推的方式。
更让人不适的,是一些旅日华人在社交平台展示的姿态。他们一边借助“在日本艰难生活”来吸引关注,一边又用“世界和平”这类空洞说辞来遮掩焦点。甚至有人抱怨政府发布旅行提醒会影响自己的收入。当赚钱比民族大义更重要时,这种“精致利己”的价值观就暴露得一清二楚。
所有这些,都被日本媒体一帧一帧捕捉并放大。面对采访,有人说“中日民间友好”,有人说“我不怕”,有人说“多交流就能增进理解”。你以为是在传递善意,但日本媒体听到的却是:“中国政府说的话并不被本国人民认可。”这不是旅游,而是在敏感时刻递出去的一张让国家难堪的名片。
更离谱的是,一些人仍沉浸在过去对日本“文明、治安好、服务好”的刻板印象里,把一个对华态度日益强硬的国家当成度假的天堂。日本的美食、风景、手工艺在他们口中被塑造成近乎信仰般的存在,仿佛只要到日本,自己就不再是中国人,而是“世界公民”,从而不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种对日本的盲目崇拜,已经成为一种值得警惕的社会问题。
现在我们讨论的,不再是“能不能去日本旅游”,而是“还能不能分清对错”。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从未解决,日本右翼力量不断抬头,持续在台湾问题上挑事,对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历史罪行的否定声音越来越多。而同时,中国每年却仍是日本最大的游客来源国。我们把大量资金送去,他们却用这笔钱在国际舞台攻击中国,在东海挑衅中国军舰,在台湾问题上不断试探。
如果事实都摆在眼前了,还激不起一点国家意识,那“爱国”二字就没有意义。“理性消费”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文化无国界”也不能成为置民族立场于不顾的遮羞布。当主权和立场被淡化成旅行攻略末尾的小提示,民族尊严就已经在机场安检口被放下了。
这场“赴日热潮”的本质,是集体意识的一次松动。当部分人无视国家提醒、无视民族尊严、忘却历史伤痛,一头扎进促销机票和网红打卡地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真正的危险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存在于那些只把个人选择放在第一位、拒绝承担民族责任的人心中。
所以,不要再简单地说“这是他们的自由”。自由从来不是完全独立于责任之外的东西。就像灾难中不能任意涨价、疫情中不能拒绝隔离一样,作为中国公民,在国家面临挑战的时候,必须承担最基本的态度表达。哪怕只是选择退一张机票。
你可以不批评日本,但至少不要用自己的行动为他们增加声势。你可以喜欢旅行,但请你明白,现在的风向不是轻松的东风,而是夹着寒意的冷流。记住,国家的尊严不是政府一个机构能撑起来的,而需要十四亿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