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庐山泉水潭里,肥皂泡沫随风散开,三名赤膊男子正用力搓洗身体,岸边“禁止下水”的英文标识牌成为被无视的摆设。
“他们不仅用香皂把山泉水搅得满是泡沫,还把救生圈当玩具扔来扔去。 ”一名在场游客回忆道。 2025年4月,江西庐山石门涧景区的“爱池”水潭中,三名印度籍游客的当众洗澡行为被镜头记录了下来。 这段视频在11月初突然在网络上发酵,将景区管理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并非孤立事件。 从北京亮马河到桂林漓江,从广州地铁到青城山保护区,外籍游客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 而管理部门往往采取“劝离代替处罚”的处理方式,引发了对执法双标的广泛质疑。
01 事件全貌:从水中肥皂泡到网络舆论漩涡
庐山“搓澡事件”发生在2025年4月,但直到11月初才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 视频显示,三名印度籍男子在庐山石门涧景区的“爱池”水潭中赤膊沐浴。 他们使用肥皂清洗身体,导致水面上漂浮着白色泡沫,并将岸边的救生圈当作玩具扔入水中嬉闹。
现场一块蓝底白字的“禁止下水”英文警示牌清晰可见,但未能阻止他们的行为。 更令人诟病的是,这些游客在离开时还将香皂盒遗留在了岸边。
景区管理部门的响应速度备受质疑。 事件发生半年后,直到11月14日,庐山石门涧风景区才发布首份官方通报,承认“存在管理疏漏”,并向公众致歉。 通报称涉事人员为境外游客,但未明确国籍及处理结果。
在舆论压力下,景区后续补充说明:“涉事游客已离开景区,无法追溯处罚”,并表示已增派15名巡逻员在“爱池”等重点区域值守,每小时巡查一次。 这种滞后且被动的应对方式,引发公众对景区管理能力的质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庐山事件回应尚未平息之时,11月8日庐山五老峰附近又发生类似事件:还是印度游客,还是脱衣下水搓澡使用肥皂。 工作人员接到举报赶到时,人已溜走。 景区通过监控和酒店登记锁定人员并移交相关部门,但结果依旧待公布。
02 模式分析:不文明行为背后的重复模式
庐山事件并非孤例,而是一种重复出现的问题模式。 2024年,北京亮马河曾发生外国游客脱得只剩裤衩下河游泳的事件。 当时城管、公安、外事办三方联合办案,最终仅给予“口头警告”处罚。
类似地,2025年5月,四川青城山一名外籍网红团队为拍摄“秘境探险”视频,擅自闯入明令禁止的生态保护区。 他们越过红色警戒线,在林地间随意穿行使用无人机航拍。 被景区工作人员发现后,他们声称“没看到警戒线,不知道这是禁区”。
在广州地铁一号线,一名印度籍男子直接盘腿坐在车厢过道中间,用手抓食咖喱饭。 地铁公司回应称“该行为未违反相关法律”,但这一事件引发了关于公共卫生和文化边界的热烈讨论。
更严重的是,8月桂林漓江两名外籍男子在一级保护水源中疑似全裸游泳。 环保组织指出这违反《水污染防治法》,生态环境局调查确认水质受到影响,但涉事者早已离境,连句正式道歉都没留下。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模式:部分外籍游客将中国的公共空间视为“放飞自我专属区”,公共水体当澡堂,草地当露营地,地铁车厢当餐厅。 而管理部门的处理往往轻描淡写,未能形成有效震慑。
03 文化差异与规则意识:是误解还是漠视?
面对这些行为,有人试图用“文化差异”来解释。 确实,印度有恒河沐浴的宗教文化传统。 但正如网友质疑:“恒河是他们的圣河,可庐山的溪水是咱们的一级水源保护区。 ”
文化差异不能成为违反规定的借口。 一个再热情好客的国家,也不可能对公共秩序睁只眼闭只眼。 公共场合的规则,本质上是为了保障所有人的体验。 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是外国人,就可以超出规则范围,那不叫多元文化,那叫无视规则。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行为在其他国家也引起争议。 今年8月,加拿大一个湖泊边,四名印度裔男女在湖里搓背、擦身体,肥皂掉湖里都捡起来接着用。 当地网友拍视频怒怼:“我们是来游泳的,不是来看你们泡澡的! ”
这表明,规则意识超越文化边界。 正如有评论指出:“不管在哪,没规矩都不是文化,是没教养。 ”真正的文化尊重应当是双向的——我们尊重不同文化的习惯,但来访者也应尊重东道国的规则。
04 管理困境:执法双标与成本负担
庐山事件引发广泛愤慨的核心原因在于公众感受到的执法不公。 有旅游业人士匿名透露,一些景区怕处理外籍游客引发涉外舆情,也怕影响“国际形象”,往往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北京联合大学的调研数据证实了这一现象:20个热门景区里,国内游客违规处罚率68%,而外籍游客只有21%。 这种明显的差异让公众感到愤慨。
法律层面并不缺乏依据。 《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禁止在风景名胜区水体中游泳、垂钓、洗涤;《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出入境管理法》也明确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不得破坏社会公共秩序。
问题关键在于执行。 中国游客若在庐山爱池搓澡,会面临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若在西湖草地烧烤,可能被没收烤具并罚款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 而外籍游客多数情况下仅受到“口头警告 劝离”。
这种执法差异带来的管理成本最终由全社会承担。 庐山景区为应对此次事件,临时增派了10名巡逻人员,每人每天多付200元加班费;将中文警示牌全部换成中英印三语种,制作费用两万多;还聘请外语专业学生担任临时工作人员。 这些投入每月增加数万元成本。
05 解决之道:从一视同仁到制度完善
面对这一问题,一些地方已开始探索有效解决方案。 九江市11月试点“涉外游客行为记录档案”,违规游客将被记录在案,多次违规者禁止进入景区,信息还会通报给出入境管理部门。
西湖景区启用多语种语音警示系统,包含印地语、阿拉伯语等,发现违规自动播报提醒。 这些措施旨在从预防入手,减少因语言障碍导致的规定不明。
慕田峪长城景区在2021年4月30日处理两名塞内加尔籍游客违禁翻越长城时,利用票务系统及监控系统定位游客信息,并将其列入“黑名单”,限制购票参观资格。 这种一视同仁的做法获得网友好评。
真正的国际化不是让外国人搞特殊,而是所有人都在同一套规则下生活。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以下方面持续改进:
第一,强化规则宣传的多语种工作,确保外籍游客在入境时就能了解中国的基本规定;
第二,统一执法标准,杜绝“看人下菜碟”的执法现象;
第三,建立跨境游客信用体系,对严重违规者采取限制入境措施;
第四,优化景区设计,通过物理障碍减少违规可能性。
随着免签政策持续优化,中国入境游市场迎来新一轮增长。 2024年,我国接待外国游客2694万人次,同比增长96%。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员达21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7%。
政策红利释放的同时,规则执行的一致性成为考验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 庐山事件最终处理结果尚待公布,但已促使多个景区审视自身管理机制。
规则意识的建立需要时间,但起点始终是坚定的一致性原则。 真正的国际交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尊重各国游客的文化背景,他们也应当尊重这片土地上的规则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