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11月13日电(记者张玉洁)丝路古郡敦煌的历史,镌刻在每一处千年遗迹之中。而今,文旅深度融合,让历史从遗迹中跃然而出、映照当下。从一堂课、一场剧、一枚印章中,人们领略古老文化的独特魅力,描绘富有活力的当代画卷。
“莫高学堂”:深度探索
自儿时在心中种下敦煌的种子,辛悦今年第一次踏上了这片土地。
在为期数日的“莫高学堂”研学活动中,既有专家学者授课,也有洞窟深度参观。千年前的壁画不再是书本上的静态影像,化作了她心中鲜活生动的记忆。“学员有高中生,也有老教授。在看莫高窟的路上,大家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她说。
10月2日,“莫高学堂”亲子班授课现场。新华社发
面对人们日趋多元的需求,如何提供更好的文化供给?
“开办‘莫高学堂’,正是看到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深度融合的需求。”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柴启林说。
20世纪70年代,莫高窟就有了面向游客的接待讲解服务。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建成对外开放,开启先观看数字电影、后参观实体洞窟的新模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旅体验的期待不断提升,莫高窟的旅游开放也不断升级。
从壁画修复模拟体验到壁画复原服饰走秀,从阳关烽燧怀古到大漠月光晚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让学员成为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深度体验者、主动探索者。
“莫高学堂”研学项目部经理关燕茹介绍,他们还增设了音乐、舞蹈、茶道等主题班。不少学员成为“回头客”,最多的参与过5期。
《又见敦煌》:“走”进历史
今年是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开演的第十个年头。近两年,该剧每年演出场次均突破1000场,最高峰时一天连演12场,从上午10点持续至次日凌晨1点30分。让观众“走”进历史,正是这部剧长盛不衰的核心密码。
用90分钟的演出讲述敦煌一千多年的历史,并非易事。剧目从敦煌浩如烟海的历史中选取经典片段,串连起张骞、索靖、王圆箓等人物故事。
10月15日,演员在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中表演。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当一个个与敦煌相关的名字被唤起,我真切感受到,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普通人的故事汇聚成的星河。”观众胡山说。
“我们希望通过叙事方式的创新,让观众在流动的观看中产生‘与历史同在’的体验,进而更好传承敦煌文化。”敦煌市又见敦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阳介绍,近年来观众群体呈年轻化趋势,“90后”“00后”占比达到60%,需求也从观光打卡逐步变为注重情感的深度体验。“针对游客群体的变化,我们正在延伸产业链,计划开发二期项目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要和精神需求。”
以敦煌的深厚历史为背景,当地旅游演艺的市场转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场演出同台竞技,也促使从业者深入思考文化与商业的关系。“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企业更应深挖文化内涵,用商业收益助力文化传承。”张阳说。
敦煌印局:碰撞创意
走进敦煌印局,数百个彩色沙瓶装置错落陈列,每个沙瓶的终端都连接一个敦煌文化主题的印章,图案有敦煌风光、藻井、建筑等。游客每盖一次章,缤纷的沙漏就上下起伏、叮当作响。
10月11日,游客在敦煌印局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敦煌工美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武海熙介绍,敦煌文献中有大量古人印章,他们以此为创意点,将废弃的自来水厂改造成了敦煌印局。
在这里,600余种、7大类印章琳琅满目,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版画印、数字喷印、套章印等十余种印刷方式。其中,套章印尤其受青睐,通过4至7种不同颜色印章的搭配,可以呈现赭红、石绿等丰富的敦煌色彩。形形色色的印章还可拓在卷轴上,成为融合古典与现代的创意礼品。
“本来只是想打卡盖章,没想到了解了印刷的历史。”6岁的北京游客王舟说。
在武海熙看来,从深厚文化中培育出畅销商品,需要走好“三步棋”:一是从敦煌文化中精准提取核心元素,二是“关键一步”——对元素进行符合当代审美的再设计,三是选择贴近文化内涵的产品形态。“完备的供应链体系,让‘文化变文创’的构想成为现实。”
古郡敦煌正通过生动实践,逐步破解文旅深度融合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