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1月9日电 (刘潇 唐囡囡 杨瑞)“十四五”期间,敦煌市紧扣“两城两都一圈”发展布局,以“莫高精神”为内核,在文化传承、生态治理、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领域实现跨越发展,书写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生态与发展共生的丝路新篇章。
2022年11月5日,莫高窟景区迷人秋色。(资料图)王斌银 摄
文化铸魂:千年遗产焕发新生
敦煌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跨越。数字技术成为文化活化关键——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投用,8K超高清技术精准还原壁画;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复原取得突破,“数字藏经洞”吸引全球29个国家近3万人次访问。悬泉置遗址保护开发稳步推进,汉代驿站风貌得以再现。
文旅融合成效显著。八届敦煌文博会、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等国际活动成功举办,“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持续扩大影响力。创新培育低空旅游、研学旅游等业态,《又见敦煌》《乐动敦煌》年演出超2300场。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030.82万人次,旅游收入95.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25%和37.84%。
2023年7月21日,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内,游客在驼队旁进行旅拍。(资料图)李亚龙 摄
生态筑基:绿洲屏障更加牢固
敦煌构建“南护水源、西拒风沙”生态防线,实施三道绿色防线工程。五年来累计造林2.05万亩,实施草原封育13.33万亩,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较2014年分别减少19万亩、5万亩。科技赋能治沙,HDPE新型阻沙网、无人机精准投送提升治沙效率。
水资源保护实现突破。工业取水100%精准监控,用水重复利用率超93%;水权改革收储160万立方米用于工业发展。城市生态品质显著提升,投资5643万元实施“一带一路五园”项目,建成6座口袋公园,打造56个主题花境。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54%,“敦煌蓝”成为城市标配。
图为甘肃敦煌建成的中国首个百兆瓦级熔盐塔式光热电站。 (资料图)杨艳敏 摄
产业强基:多元格局加速形成
敦煌打破“文旅独大”格局,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共获批指标491万千瓦,已并网281万千瓦。建成完善的新能源电网框架,全钒液流储能系统生产线落地,年均提供清洁电力超30亿千瓦时。
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推进“标准地”“零碳园区”建设。科技创新注入动能,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微子观测站、国家授时中心授时台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高温熔岩聚光发电等关键技术获省级支持,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民生为本: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持续优化,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停车位2000余个。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300余家。
公共服务全面提质。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8.48%。医疗卫生能力增强,市医院综合门诊楼投用,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覆盖。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
五年耕耘,敦煌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提供了生动样本。未来,敦煌将继续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让这颗丝路明珠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