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吕庚青 宋芳科 邵江梅 赵志富 冯睿栋 王星懿
当敦煌的风吹拂过大漠沙,那些保存在壁画里的乐舞画面沉淀了千年美好。敦煌舞作为中国舞蹈流派之一,一直致力于还原敦煌乐舞,让壁画舞者从历史中走来。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舞蹈系主任、敦煌舞蹈非遗传承人苏瑞璇就是一位从事敦煌舞研究保护的老师,通过舞蹈与千年壁画里的舞者对话,她希望以虔诚之心,更好地走进壁画舞者的内心世界,通过他们的一个眼神、动作推断壁画舞者动起来该有的样子。
10月31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与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共同承办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了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舞蹈系主任、敦煌舞蹈非遗传承人苏瑞璇。
“敦煌壁画有太多经典的乐舞场面,画师能画出来,说明这个场面在曾经的历史时刻真实出现过,所以我们研究敦煌舞,复原的一定是壁画留下的舞蹈密码。”苏瑞璇介绍敦煌舞,那些似曾相识,又素未谋面舞者,在壁画里,通过肢体、眼神、服饰,无声的传递着时空信息。
“转眸流眄绽笑樱,柔曼恬雅拂妙韵。乐如清泉沁心肺,舞似天仙乘飞云。”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反弹乐舞”壁画静候千年默默讲述一段敦煌故事。
莫高窟第220窟,胡旋舞者翩翩起舞,头发都甩了起来,飘带更是在旋转中丝滑无比,虽然是静态壁画,却传递着无处不动的舞者既视感。
那些千年回响,舞姿翩翩,好像有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画面,“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结合壁画里的动作,探索文字中的奥秘,现代敦煌舞者通过壁画和文学作品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去领悟壁画舞者所思所想,就像壁画舞者从画里出来,寻迹舞姿,继续起舞。
而从静到动,是每一位敦煌舞者要经历的冥想,只希望艺术跨越千年继续传承。
苏瑞璇说,这个过程她会翻阅大量文献,还会对着壁画细节去观察,比如观察服饰飘带,就能推断舞者当时舞动的情节,在一次次感知中让静态慢慢转化成动态。
顺着壁画留下的线索,一代代敦煌舞者接续研究,让敦煌舞流派更加丰满,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有迹可循,逐渐以体系化走向大众视野。
苏瑞璇说,自己也是敦煌舞传承路上的一粒沙,大家之所以潜心护宝,是敦煌舞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瑰宝,体现了包容、多元的精神,是人们对美好的执著追求。
走进莫高窟壁画世界,跨越10个朝代,沉淀服饰之美、舞蹈之美,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特别是200多个唐朝洞窟,更是将盛唐的审美留在人间,成为敦煌舞者取之不竭的财富,这么好的宝贝自然要保护传承,更多时候还能带来灵感,成为每个敦煌舞者的心头爱。
壁画舞者“复活”,不在一朝一夕,更是久久为功。1979年,敦煌舞伴随着舞剧《丝路花雨》的创演实践而发生,40多年一代代敦煌舞者,用虔诚的内心,灵动的舞姿守护的敦煌舞百花园,让更多壁画的乐舞画面成为现实中的人间仙境。
作为老师,苏瑞璇希望通过教育培育更多的敦煌舞者,系统化的教育让同学们从开始就有专业守护敦煌舞的能力,让每一个舞蹈动作传达都能表达敦煌舞的意韵。
“敦煌舞最难的是对重心的把握,三道弯的舞姿造型对平衡要求很高。”苏瑞璇介绍敦煌舞练习的要理,而除此之外,她一直都给同学们灌输与壁画舞者对话的理念,只有心中有敦煌、有壁画,才能跳出敦煌舞的神韵。
“我们敦煌舞来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滋养,来自一幅幅看得见摸得到的敦煌壁画,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传承发扬好。”苏瑞璇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