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体系,既是海南践行“生态立省”战略的关键抓手,也是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2025年7月,海南省政府印发《海南低碳岛建设方案》,明确提出构建“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体系,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作为国家首批正式设立的五个国家公园之一,肩负“双碳”战略与海南自贸港绿色发展的双重使命,通过“国家公园+”的模式构建生态旅游体系,可发展多元旅游新业态,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
国家公园+林业碳汇:旅游消费与生态保护的融合共生
2024年7月,海南省林业局举办热带雨林碳汇交易暨项目合作签约仪式,该项目是全国首例国家公园碳汇交易活动,也是首个热带雨林碳汇交易项目。同时,海南林业碳超市正式开业,碳汇产品向社会公众销售,单位、企业和个人均可购买,意味着旅游消费与生态保护可借助新型的碳汇旅游产品实现融合共生。林业部门依托热带雨林碳汇功能,帮助指导企业在一般控制区及外围缓冲区适度开展旅游活动,设立碳汇研学基地,帮助企业开发“碳汇林认养”“雨林碳汇抵消”“林地管护体验”等旅游产品。游客可通过认养固碳树种参与碳汇过程,通过APP实时查看树木固碳量;通过购买林业碳汇额度抵消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获得“零碳旅游”认证;还可以参与碳汇林管护工作(如植树),使游客从被动约束转向主动担责,形成“旅游体验-碳汇增值-生态参与”的互动链条。
国家公园+露营经济:微度假场景的生态化重构
海南省政府今年初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合理利用林下空间、林间空地发展旅居车(房车)营地、帐篷营地等休闲体验场所”。在国家公园的框架下发展露营经济需要遵循“空间分级、红线约束、社区参与、场景教育”四位一体的策略,即营地空间选址要严格把控开发强度和活动范围;营地建设严格把握生态红线,以可逆、低碳、轻量化、装配式设施为标准;营地运营采取“政府+企业+社区”三方协同的模式,鼓励并支持社区居民入股参与,实现利益共享;露营地活动项目充分发挥自然教育、低碳示范的作用。轻量化设施降低环境扰动,“微度假”场景自带生态教育属性,国家公园内的低碳露营经济通过社区参与实现从“场景”到“生态”再到“民生”的闭环。
国家公园+雨林康养:气候资源的产业化变现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完整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其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气候宜人、生物多样性丰富,为康养产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基础。国家公园与雨林康养的深度融合,是将生态资源转化为高品质康养IP的创新路径。一是将气候资源转化为高溢价IP,明确以“热带雨林气候康养”为核心定位,联合气象部门认证“避暑胜地”“气候康养基地”“森林负氧离子疗养基地”等形象,打造差异化生态IP,强调“热带雨林+四季宜居”的稀缺性,突出其温暖舒适、四季宜人、高负氧离子等特点,与其他地区的康养产品形成差异化,使得“雨林康养”品牌深入人心。二是开发康养主题化系列产品,依托高负氧离子、温凉气候等资源,开发森林浴、雨林禅修、雨林徒步、森林瑜伽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融合黎苗医药智慧,开发草药理疗、温泉康养、膳食疗愈、睡眠修复等特色项目;夏季主推“雨林避暑疗愈营”,冬季转型“暖冬呼吸养护”,破解旅游淡季瓶颈。
琼中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的露营基地灯光闪烁。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国家公园+非遗:生态禀赋与人文根脉的密切关系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与非遗的融合,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精神深度交织的典型范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智慧。这种自然生态与人文遗产的融合,既是“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内在逻辑,也是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在国家公园及周边社区,非遗旅游项目通过“原生场景+体验互动”实现活态传承,避免技艺因脱离生存土壤而僵化。游客在毛纳村通过住非遗屋、学非遗技、食非遗味,直观感知非遗与雨林的共生关系;非遗节庆、演艺、技艺被赋予生态内涵,成为传播保护理念的载体,强化生态保护的文化驱动力。非遗文创与生态价值深度绑定,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增收的双赢。要将黎锦编织、传统医药等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生态文旅产品,提升文化服务类GEP价值,增强生态旅游文化独特性。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生态保护理念的认知提升
自然教育是以大自然为载体,让受教育者在体验自然、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教育。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完整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地质地貌、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天然的“露天教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专项规划(2024-2030年)》明确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特征和教育需求,提出了构建覆盖全年龄段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在具体实践路径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可以针对不同群体开发分龄、分季、分众的差异化课程;二是打造多元化教育场景,建设包括科普教育场馆、生态体验设施、自然教育营地、社区参与平台等集展示、教育、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三是将科研监测设施转化为公众教育平台,实现保护与科普的双向赋能;四是借助技术手段与新媒体创新教育形式与方法,扩大教育影响力,提升教育效果。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山间云雾缭绕,傍晚时分出现满天霞光,格外美丽。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可持续的生态保护与利用机制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推行特许经营模式,是平衡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南路径的重要机制。通过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和严格监管,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让国家公园的生态价值得到合理展现,并惠及当地社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明确了“谁能做”“做什么”“怎么做”,实施4年来,为特许经营的规范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路径可以从目录化管理、差异化准入、协议化约束、监督评估闭环、社区共赢等方面入手,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立法、目录、监管),将海南顶级的热带雨林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原标题:加快构建“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体系
作者:巩慧琴、张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