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文旅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地方陷入 “硬件竞赛” 的误区 —— 总觉得景区设施不够新、酒店档次不够高、停车场规模不够大,却忽视了 “服务” 这一低成本、高回报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多数城市的资源都较为平常,想要出圈很难。但是有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从20多年前的西湖免费,到10年前的栾川高速公路免费,到现在的唐山河头老街提供22项免费服务的爱心服务驿站的实践,无不印证一个道理:以 “平常资源超常服务” 为抓手,做好 “接流、稳流、分流” 文章,才能让城市文旅真正突破地域局限,实现跨市乃至跨省的 “破圈” 效应。这一理念,对城市主政者推动文旅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破局关键:用 “超常服务” 激活 “平常资源”,破解 “流量困局”
一座城市的文旅资源,并非只有 5A 景区、网红打卡点才算 “优质”。博物馆、纪念馆、生态馆的闲置空间,城市周边的河湖垂钓资源,甚至一条公交线路、一间休憩小屋,都是待激活的 “平常资源”。而激活这些资源的核心,在于 “超常服务”—— 跳出 “企业单打独斗” 的思维,由政府牵头搭建服务体系,让游客在预期之外收获惊喜,从而实现 “流量变留量”。
笔者在策划一个 “亲子乐园” 时,给当地出了个主意:不要局限于乐园本身的运营,而是聚焦 “家长等待” 这一细节:推行免费公交线路,串联城市博物馆、纪念馆、生态馆,让闲置的公共文化资源成为家长的 “等候打卡地”;开放水域的免费垂钓体验,挖掘本地生态资源的休闲价值;设置免费掼蛋小屋、提供免费茶水,解决家长的休憩需求。这些举措看似 “花小钱”,却精准击中了游客的潜在需求 —— 家长不再因等待而焦虑,反而在过程中深度感受城市魅力,甚至主动分享体验,让原本局限于市域的亲子乐园,具备了吸引跨市游客的能力。
反观许多地方,往往将文旅发展的重心放在 “造景” 上,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新景区、新设施,却忽视了“服务补位”。事实上,没有完美的硬件,却有能弥补硬件不足的服务。当城市主政者跳出“往内求”的思维,不再执着于“塑造自己” 的硬件短板,而是转向 “往外求”,通过“塑造游客” 的良好情绪,用 “超常服务” 激活 “平常资源”,就能以更低成本破解 “流量来了留不住、留不住带不动”的困局。
二、核心逻辑:政府牵头 “接流、稳流、分流”,构建服务闭环
一个景区、一个园区能带来初始流量,但要将流量转化为城市文旅的持续吸引力,单靠企业之力远远不够。“接流、稳流、分流” 的完整闭环,必须由政府主导搭建 —— 这既是政府 “以人民为中心” 行政理念的体现,也是城市文旅实现 “破圈” 的关键支撑。
“接流” 要接在 “需求点” 上。游客来到一座城市,除了核心目的地的体验,还有 “碎片化时间” 的需求:等待家人时的休闲需求、游览间隙的文化需求、出行过程中的便利需求。这些需求往往被忽视,却恰恰是“接流”的关键。唐山河头老街在打造过程中,围绕游客的 “碎片化时间” 设计服务,比如在街区周边设置免费休憩驿站、提供本地特色小吃试吃、安排非遗文化展演,让游客在等待或闲逛中也能收获体验,从而主动延长停留时间。政府的 “接流”,本质上是搭建 “主目的地 + 配套服务” 的网络,让游客的每一段行程都有服务覆盖。
“稳流” 要稳在 “情绪点” 上。游客对一座城市的印象,往往源于 “预期之外的温暖”。西湖早在 20 多年前就推行免费开放,打破了“景区靠门票盈利”的传统模式,看似损失了门票收入,却通过提升游客体验,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产业的繁荣,塑造了杭州“友好型旅游目的地” 的形象;2017-2019 年,栾川推行高速免费政策,由财政托底补贴,虽然投入了资金,却直接提升了栾川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大量周边省份游客,旅游综合收入远超补贴成本。这些案例的核心,在于政府抓住了游客的 “情绪点”—— 免费不是 “小恩小惠”,而是让游客感受到被尊重,这种 “以人为本” 的服务,能让游客主动放大 “好” 的体验,忽略硬件的不足,从而对城市产生深度认同。
“分流” 要分在 “资源点” 上。当核心景区带来大量流量时,若不能有效分流,不仅会导致核心景区拥挤、体验下降,还会浪费城市其他资源。政府的 “分流” 作用,就是将核心景区的流量,引导至城市的其他资源载体上:通过免费公交线路串联分散的景点,让游客走进博物馆、纪念馆;通过推出主题体验活动,如乡村采摘、河湖垂钓,让游客感受城市的生态与人文;通过打造特色街区,让游客在购物、餐饮中体验本地文化。这样的分流,既缓解了核心景区的压力,又让城市的 “平常资源” 得到充分利用,形成 “多点支撑” 的文旅格局,避免城市文旅过度依赖单一景点。
三、落地关键:从 “想到” 到 “做到”,更要 “举一反三”
许多城市主政者并非没有好思路、好方案,却往往卡在 “落实” 环节;有些地方即便落实了,也局限于 “照搬照做”,未能形成长效机制。“平常资源超常服务” 要真正见效,关键在于 “落实” 与 “举一反三”—— 既要将好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更要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延伸,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务体系。
浙江的实践提供了优秀范本。在文旅项目推进中,当地总能做到 “一点即通、举一反三”:当提出 “激活闲置公共资源” 的思路时,浙江不仅开放博物馆、生态馆,还会进一步挖掘资源的特色 —— 比如将老旧厂房改造为文创空间,结合本地非遗打造体验项目,甚至联动周边乡村推出 “文旅 + 农业” 的融合产品,让一个点的思路,延伸出一个面的服务。这种 “举一反三” 的能力,源于对 “以人民为中心” 理念的深刻理解,也源于对本地资源的精准把握 —— 不满足于“完成任务”,而是追求 “超出预期”,让服务从 “标准化” 走向 “个性化”,从 “一次性” 走向 “可持续”。
反观一些地方,要么 “想到做不到”,方案停留在文件上,缺乏具体的执行细则和责任分工;要么 “做到但做不深”,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却不结合本地资源和游客需求调整,导致服务 “水土不服”。事实上,“超常服务” 并非要做多么宏大的工程,而是要在细节上 “较真”:免费茶水要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为老人提供温水、为儿童提供饮品;免费公交线路要优化班次和路线,确保便捷高效;免费体验项目要做好安全保障和服务引导,避免流于形式。这些细节的落实,需要政府部门打破 “各自为政” 的壁垒,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将服务理念融入每一个环节。
结语:以 “超常服务” 塑品牌,让城市文旅 “有温度”
城市文旅的 “破圈”,从来不是靠某一个网红景点的 “单点爆发”,而是靠 “服务体系” 的 “整体胜出”。“平常资源超常服务” 的理念,本质上是 “以人民为中心” 行政理念在文旅领域的实践 —— 不追求“完美硬件”,而追求 “温暖服务”;不执着于 “自我塑造”,而专注于 “游客体验”。
对城市主政者而言,推动文旅发展,既不需要盲目跟风 “造景”,也不需要等待 “完美资源”,而是要立足本地的平常资源,从游客的需求出发,以政府为主导搭建 “接流、稳流、分流” 的服务闭环,用 “超常服务” 创造 “预期之外的惊喜”。当一座城市能让游客在免费茶水中感受到尊重,在闲置场馆中发现文化魅力,在等候间隙收获休闲乐趣,它就不再是一个 “路过的目的地”,而是一个 “想再来的家园”。
世上没有比 “让游客感受到尊重” 更好的文旅模式,也没有比 “以人民为中心” 更能打动人心的服务理念。以 “平常资源超常服务” 为抓手,做好细节、抓好落实、做到举一反三,城市文旅就能真正实现 “破圈”,成为一张兼具温度与活力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