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标志性的牌楼空降上海艺丰中心门前,门内,灿烂的石窟艺术徐徐展开——“何以敦煌”回来了!
去年亮相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的敦煌艺术大展,吸引30万中外游客在上海看敦煌。闭幕之后,太多观众深感“流连煌梦方觉浅”。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今年正值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成立三十周年,今(23日)起至2026年3月31日举办的“何以敦煌·念念回响”敦煌文化艺术公益展,回应公众期待,采用预约制免费开放。
兼具新意与诚意
同样名为“何以敦煌”,记者昨天在预展现场留意到,这次的公益展相比去年的大展,在展品选择方面呈现出不少新意与诚意。
例如,绘有“敦煌最美菩萨”的莫高窟第57窟主室南壁《说法图》,就是此次展览新增的。这指的是位于主尊阿弥陀佛左侧的观世音菩萨,细眉长目,鼻直唇红,形象秀美,神情恬静,是菩萨形象中的佼佼者。此图画面人物众多,构图紧凑,描绘精致,设色富丽,头冠和项饰均以沥粉堆金,肌肤略施晕染,显示出由隋代“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画风向盛唐的富丽灿烂的过渡风格。
此次展出的“敦煌最美反弹琵琶舞”壁画对于上海观众来说也是“新面孔”。这是莫高窟第112窟主室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舞乐图。画面中,舞者举起琵琶反握在身后,屈身向右,提右腿。两旁的伎乐,分别弹奏琵琶、阮咸、箜篌、鸡娄鼓、横笛、拍板等。这幅画成为研究唐代舞乐史的珍贵资料,也是敦煌壁画中最美的一幅反弹琵琶舞。
复制窟方面,“敦煌最大中心塔柱窟”北周第428窟的现身,最令人惊喜。此窟主室面积达178平方米,保存有敦煌石窟中最多的供养人画像和最经典的佛本生故事画——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其形制也颇具特色,中心塔柱源自印度的“支提窟”,而顶部前半部分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人字披形顶,尽显莫高窟的“中西交融、兼容并蓄”。
被誉为“敦煌最美传奇窟”的莫高窟第220窟,近年曾以微缩形式在上海展出,这次终于以复制窟形式来到上海。220窟的历程极具传奇性,其四壁的上层壁画于1944年蜕去,才露出底层的初唐壁画杰作:维摩诘经变、无量寿经变、药师经变,净土宝池、琉璃燃灯、胡旋舞乐等等。
发现数万件文物、被誉为“藏经洞”的晚唐第17窟,在此次展览中以别样的方式“回归”。这是一处只能窥见却不能走进的洞窟——展方特意在洞窟上凿开了一个洞,让观众透过这一洞口,窥见敦煌僧统洪辩的塑像,以及堆得满满当当的经卷,恰如当年藏经洞被发现时的视角。
洞察莫高窟千年
展览侧重于敦煌艺术的普及性,众多展品按照莫高窟早期、中期、晚期依次展陈,让观众可见清晰的文化艺术脉络,逛一次展,洞察莫高窟的千年。
只见红色展墙串起莫高窟早期艺术。这一时期包括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其洞窟形制和壁画彩塑风格具有强烈的西域与外来痕迹,构图饱满,色彩浓郁厚重,中原风格亦初显。现身展览的《出游四门》《沙弥守戒自杀》《须达拏太子本生》《摩诃萨埵舍身饲虎》等壁画,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蓝色展墙一一铺展以隋唐时期为主的莫高窟中期艺术风貌。这一时期的壁画彩塑恢弘大气,体现出世俗与理想的融合、艺术风格的中国化与成熟,构图均衡宏大,色彩体系空前丰富、金碧辉煌,题材以经变画、净土信仰和供养人等为主。从展出的《十一面观音图》《说法图》《四飞天》等壁画,威武雄壮的“北方多闻天王”、喜乐亲切的“南方增长天王”等彩塑等,不难觉察这样的风貌。
莫高窟晚期也即五代、宋、西夏、元的壁画彩塑风格,是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形成多元融合、世俗化与宗教性并存的独特风格。展览用绿色展墙呈现相关壁画包括《水月观音》《持梵夹菩萨》《欢喜金刚》等。
作为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成立三十周年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本次展览秉持“传承弘扬、聚力守护、文化公益、文商旅体联动”的办展理念,将与社会各界联动,开展敦煌文化艺术讲座、阅读敦煌分享会、念念回响音乐会、敦煌美育美展、商场通关文牒、文创产品联名、品牌日、品牌夜场等活动,并将配合各单位开展团建、党建、工会活动,以及秋游、研学活动等,广泛播撒敦煌文化种子,传承莫高精神,助力文化弘扬,共同打造“文化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