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在刚刚结束的国庆中秋假期,成都位列文旅消费Top10目的地城市第二。
同样“出圈”的,还有武侯区。10月1日—8日,该区共接待游客333.45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8.37%;旅游花费40.69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9.30%。两位数快速增长的背后,藏着把“人气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的武侯方法论。
“月满华诞·幻游三国”主题活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供图)
文脉焕新
科技赋能三国IP沉浸新叙事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武侯区共开展文旅活动127个、472场次,其中重点活动75场次,如“月满华诞·万象三国”2025成都武侯祠中秋国庆主题活动、2025玉林路民谣音乐季“把爱唱给祖国听”主题活动、盛世留声机:四川大学博物馆的穿越之旅——改革开放“回声走廊”国庆特别场、《望江梦华·薛涛吟》夜游剧、香港迪士尼20周年庆典主题展览等。
武侯区拥有武侯祠这一具有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影响力的文化标志,其三国文化是成都在国际上最具辨识度的文化IP之一。“双节”期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开启三国文化的时空对话,“月满华诞·幻游三国”主题活动“出圈”,门票多日售罄,多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从亮点来看,武侯祠用AI打卡、沉浸剧情和互动科技打造沉浸新叙事,带大家“走入”三国;中秋节的“祈愿三国·心灯映祠”在创新之外,让文化体验有热度也有深度;创意市集则融合科技、三国、国风、手作四大板块,以“文创+体验”打造可持续文化IP。
同时,“寻侯问蜀”城市探索赛以三国文化为故事背景,还原“历史中的武侯”,将“老地点”嵌入到“新场景”之中,以武侯区各个地标作点位,让参与者到各处进行游戏打卡,既是一场生动有趣的活动,也是领略武侯风采的citywalk。作为武侯区文体旅局支持打造的全民健身类城市探索赛,通过两季积累,“寻侯问蜀”参与人数逐年增加,场景更新以及玩法升级让参赛玩家实现从“全家出动”到“全民出击”的进阶。
文脉焕新的背后,有丰富的“家底”。武侯区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形成了三国文化、锦官城文化、华西大健康三大主要文化和诗歌文化、芙蓉文化等十大辅助文化资源体系。
依托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三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武侯区实施三国全球IP推广计划,开发三国题材动漫、游戏、影视、剧目系列产品。
2025玉林路民谣音乐季“把爱唱给祖国听”主题周活动(武侯发布供图)
活动引流
民谣音乐季唤醒城市文化记忆
在进一步擦亮三张名片的部署中,武侯区提出的路径是:着力提升“三国文化”名片显示度、“音乐文创”园区支撑度、“玉林生活”场景融合度。
作为武侯区十大辅助文化之一,民俗文化涵盖了游乐文化、美食文化、音乐文化。以唐宋以来形成的“大游江”习俗为核心的游乐文化,以武侯特色美食街区和地道武侯美食为依托的美食文化,以音乐坊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和旅游体验为核心的音乐文化特色突出。
为提升“音乐文创”园区支撑度,武侯区推动四川音乐学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博物馆等特色资源“富矿精开”,实施天府音乐人共兴音乐坊计划、音乐“365”行动,联合成都电视台推出“原创新声”本土音乐赛事,办好“金钟奖”“蓉城之秋”等高能级品牌活动,努力让世界听到更多成都好声音。
“双节”到来之前,9月29日,2025玉林路民谣音乐季在玉林三巷民谣里广场拉开帷幕。作为2025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十大特色活动之一,音乐季积极拥抱数字技术:推出数字音乐发行、AIGC辅助创作、线上直播联动等新形式,拓展民谣表达边界;现场设置电子消费福袋打卡装置,融入成都数字文创消费生态,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
在产业赋能方面,音乐季以内容为核心,深度联动成都音乐文创园,借助园区700余家音乐产业链企业资源,为音乐人提供创作、展演、版权运营等全链条支持。截至今年8月,成都音乐文创园新增音乐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45%,全国首个基层法院支持的音乐文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地,园区呈现出企业集聚效应显著、明星资源持续注入、版权保护全面升级等特点,已成为成都音乐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紫薇花主题摄影展(武侯发布供图)
城市更新
升级“特色街区+宜游社区”
作为武侯区的三张特色文旅名片之一,玉林文化品牌彰显了玉林片区市井味、烟火气、文艺范的独特魅力。通过创新推出玉林书拾、玉林国际咖啡艺术季等“品味玉林”系列活动,武侯区不断放大“像成都人在玉林那样生活”的品牌效应。
“双节”期间,除了营造出“边走边听,且逛且唱”的沉浸场景,玉林还推出民谣市集,以及60余个非遗、文创与美食主题摊位。2025玉林路民谣音乐季与玉林街道主办的玉林紫薇文化节同步开展,以“文艺+烟火”为主题,打造了一系列融合文化体验与消费场景的街区活动,多家咖啡馆推出“紫薇特调咖啡”。
音乐巴士、街头Live打卡点、主题美陈装置等创新设置,进一步推动玉林路从“文化街区”向“文旅目的地”升级。立足玉林片区“5路8街19巷”的格局,武侯推动业态迭代、形态美化、服务升级,打造“到成都街头走一走”最具标识性的市井社区。
玉林是武侯的名片,但武侯不止有玉林。在武侯区,形成了多元化的社区文化,有以国际友人聚集为突出特色的桐梓林社区,有以优质人居环境为特色的丽都花园社区,有以特色产业依托形成的西部智谷社区,还有以音乐教育文化资源为依托形成的老马路社区。
在文旅体验更新计划中,武侯加快推动华西坝片区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打造沉浸式华西文博展览空间、街头“行走的博物馆”等特色场景;系统实施武侯祠大街、音乐坊等片区界面优化提升,全域增强“入街即入景”的文旅体验。
在武侯区,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理念、职能、资源、产业、技术领域的深层次融合。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激活产业动能、培育消费新场景,武侯区正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仅在今年“双节”期间,武侯区18场重点促销活动就累计吸引客流约230万人次。再看2024年,该区旅游总收入410亿元、占成都比重11%,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比起假日经济一时的“热辣滚烫”,武侯区更在意“长红”的持久动能。在此背景之下,推动三国、音乐、玉林等“优势资源”向“消费品牌”转化,成为该区提升经济质效的重要抓手。(来源:武侯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