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签“朋友圈”越来越大
老外蜂涌中国行 本报记者 郭闻
2025年10月1日,外国游客参观故宫博物院 视觉中国供图 |
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移民管理局10月9日通报,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口岸中外人员出入境达1634.3万人次,日均204.3万人次。其中入境外国人75.1万人次,适用免签政策入境53.5万人次。
刚过去的小长假,中国口岸的热闹景象成为全球新闻焦点:短短几天假期,1634.3万人次的庞大出入境人流,勾勒出流动图景。
这是一场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数据背后,既是中国游客“走出去”的需求释放,也是外国游客“走进来”的热情升温,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的“假期约会”进入到双向繁荣的阶段。
实际上,早在今年上半年,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的潮流便已十分汹涌。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前8个月,外国人出入境达到5126.8万人次,其中免签入境外国人1589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的62.1%。
中国免签“朋友圈”越来越大,是这场双向奔赴的最大诱因。
截至9月15日,中国已对47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与29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过境免签政策覆盖面扩展到55国,入境口岸增加至60个,停留时长统一延长至240小时,极大便利了外国人来华旅游。
在小长假期间入境的这75.1万人次外国人中,有超过三分之二是通过免签渠道踏上中国土地的。
免签政策引来的不仅是游客,还有许多有各种入境理由的外国人。商务、探亲、学术交流、艺术展览、汉语学习……都成了入境的隐形流量。
这就是为什么近两年,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短视频平台上有许多老外UP主,他们记录自己在中国的旅程,介绍沿途的美食、文化,有的甚至成了拥有众多中国粉丝的网红,比如创造了中文语境网络热词“city不city”的美籍视频博主“保保熊”。
免签的背后,更体现了中国服务业的进步、消费生态的优化。
国际航班不断增加,为入境客提供了直接途径。中国在线旅游平台“去哪儿”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China Travel”(中国行)持续火热,外国游客飞往中国近百个城市。旅行大数据显示,平台上使用非中国护照预订中国国内航班的机票量同比增长超过三成。
这场规模空前的“双向奔赴”,其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持续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系统工程见效的缩影。
与以往不同的是,老外已不再满足于驻足中国的大城市,他们开始希望深入、真实地了解中国,也因此,富有文化底蕴、反映传统文化的地方和景点,越来越受老外们欢迎。四川雅安、山西大同……这些我们以为只有中国人才会去深度游的城市,正成为国外游客的新目标。
其实从那些老外博主拍的视频中,我们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带给他们的新奇感受和冲击。在没来中国之前,一些国外游客很忐忑,而来了,则有各种各样的惊喜,一众海外博主自发成了中国的“互联网嘴替”,“原来中国是这么美好。”
人的流向就是资金的流向,外国游客在中国境内的各类消费能直接拉动服务贸易收入,同时倒逼国内服务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最终促进的是整体经济的繁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看看全球旅游大国日本。21世纪初,面对经济的长期低迷与日益严重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现象,日本政府开始尝试对外开放旅游市场缓解财政压力。从2002年开始,日本拟定了“全球观光战略”,借助观光来振兴日本经济,并在2004年将“观光立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随后又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制度保证。如今,它的《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已经修订到了第4版。与此相应的观光业成为日本经济增长引擎,2024年入境日本的外国游客近3700万人次,旅游消费超8.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794亿元),成为日本第二大外汇来源,仅次于汽车出口。
而相对的,目前我国入境游收入只占GDP比重的0.5%左右。随着免签国的不断扩大,老外背包客的不断涌入,入境游的收入会不断提高,如果能够达到国际中值即占GDP的1.5%,那就是每年能增加1.5万亿元的收入。我们的旅游业才刚刚起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站在中国的土地上,东方古老文明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成了现实中可触摸的东方魅力。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增进了相互了解,也为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动力。这不仅是中国拥抱世界的进程,也是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
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必定会为世界、为中国带来更多的机遇。开放的中国等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