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背后的泡沫:国庆酒店价格的“冰与火之歌”
国庆长假,旅游市场沸腾,然而,部分热门旅游目的地酒店价格的疯狂飙升,却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价格战役”,将市场规律的弹性与监管体系的缺位暴露无遗。
原本只需三四百元一晚的客房,在假期中骤然攀升至一千四五百元,甚至更高,涨幅动辄三四倍,这已成为不少游客的共同“惊魂”体验。家住苏州的小佳,原本计划“十一”奔赴江西景德镇,却被当地酒店动辄上千的要价“劝退”。讽刺的是,她转而投向北京的长城怀抱,反倒觉得首都的酒店价格“划算”许多。
类似小佳的遭遇比比皆是。在内蒙古阿尔山,平日里三百元有余的山景房,国庆期间瞬间挂牌一千五百元,四倍的涨幅令人咋舌;远在黑龙江伊春,连最基础的经济型标间,价格也从日常的八十元暴涨至近九百元。
01 隐形的“酒店刺客”:千元门槛的经济型客房
今年国庆,“经济型酒店破千”的现象尤为引人注目。在伊春、阿尔山、景德镇等新兴旅游热点,平日里百元至三百元区间的酒店,一到假期便突破千元大关。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尽管价格高得离谱,但在平台数据中,10月1日至4日,这些“刺客”房源大多已显示售罄。
江西景德镇的“空间酒店”成为焦点案例:其国庆期间房价从九十元左右猛蹿至近千元,涨幅惊人地超过了十倍。此事迅速引爆舆论,景德镇珠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随后介入,通报该酒店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并已立案调查。
02 小城酒店的“底气”:需求井喷与季节窗口
小城镇旅游的持续爆发,是这轮价格虚高的直接推手。数据显示,“十一去哪人少”的搜索热度环比暴涨了两百个百分点,阿尔山、腾冲、敦煌等“小而美”的目的地冲上榜首,阿尔山以高达340%的热度涨幅领跑。
旅游分析师指出,对于接待能力相对有限的三四线小城或县域旅游地,少数连锁酒店成为游客争抢的焦点。一旦客流集中涌入,价格便会水涨船高,迅速攀升。
独立酒店咨询师赵之然补充道,像伊春、阿尔山这类地区,国庆恰好是秋季观光的“黄金收官期”,一旦进入冬季,游客数量会断崖式下跌。因此,酒店集中利用这短暂的窗口期大幅提价,几乎是“必然选择”。
此外,运营成本的上涨也是推波助澜的因素。一位连锁酒店老板透露,单间每日的运营成本已从180元涨至230元。为保证收益正向增长,平均房价必须随之上调。同时,随着生活成本的普遍攀升,招聘与留住员工所需的资金投入也在增加。
03 大城市的“反差理性”:北京上海的性价比回归
与小城酒店的暴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上海等传统一线城市的酒店在假期中反而显得“物有所值”。
华住集团的数据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十一,北京的酒店预订率依然稳居一线城市榜首,比同列第二的深圳和上海高出整整六个百分点。
在价格层面,北京酒店的表现与平日相比,波动幅度极小。例如,长富宫饭店的平日价在708至828元之间,国庆期间仅微调至758至928元,几乎持平。更有甚者,北京柏悦酒店在十一期间的价格甚至低于11月,假期价格为1782元,而进入11月后,同类房型约需2798元。上海的和平饭店、亚朵等也延续了价格相对稳定的态势。
04 精准的“技术活”:酒店背后的收益管理学
酒店在节假日进行价格调整,绝非拍脑袋决定,而是一门需要精妙平衡收益与市场口碑的“技术活”。
正规连锁酒店普遍配置了收益管理系统(RMS)。该系统会深入分析过去三年的历史数据——包括国庆的预订量、平均房价、入住率,甚至精确到每日不同时段的预订高峰。同时,系统会实施24小时监控,实时比对周边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比如,若隔壁酒店上浮20%,本酒店可能会同步上浮15%。
系统还会结合目的地旅游热度预判需求曲线。在时间段划分上,酒店会依据客流峰值进行动态调整:10月1日至3日作为最高峰段,价格达到顶点;随后几天逐步回落,而10月6日至7日,部分酒店甚至会恢复至平日价格,通过这种分时段定价来平滑和平衡假期的整体入住率。
聪明的酒店很少“一步到位”地将价格推至极限,而是采取阶梯式涨价策略:例如,当预订量达到60%时上调一次,达到80%时再上调一次。这样做既能最大限度地榨取市场需求带来的溢价,又能避免因涨价过快引发的预订量断崖式下跌。
05 监管与自律的“双重缺位”
面对价格的疯狂上涨,景德镇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表态引发了巨大争议。官方回应称,当前对酒店涨价行为“缺乏直接的执法依据”,主要依赖行业自律和舆论监督,并承诺“尽力维护市场价格稳定”。
然而,此番说辞显得苍白无力,尤其是考虑到2025年初,景德镇多家酒店曾共同签署过《景德镇市旅游住宿行业价格诚信承诺书》,明确约定“500元以下房型在国庆期间价格涨幅不得超过100%”。现实却是,许多酒店并未遵守这一“君子协定”。
有法律界人士指出,酒店涨价虽属市场行为,但必须划清合法边界。《价格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定价需遵循公平、合法及诚实信用的原则。但面对节假日期间如潮水般涌来的投诉,监管部门的介入往往显得滞后乏力,对“哄抬物价”的界定标准模糊不清,加之处罚力度偏轻,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
06 竭泽而渔:透支未来的发展隐患
价格的短期暴涨,表面上是供需关系的赤裸裸体现,但过度定价正在加速透支游客的信任基础。调研显示,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将直接导致复购率的下滑,70%的消费者对价格极为敏感。
因此,酒店业愿意适度提价,却不应走向过度。赵之然提醒,如果高昂的价格与实际入住体验严重不符,很可能对未来的客源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一座连本地居民都“望而却步”的旅游城市,又怎能奢望赢得游客长久的青睐?
旅游业的行稳致远,终究要依托于口碑的积累和体验的不断优化。在景德镇,年初的诚信承诺形同虚设,而监管部门的“无力”应对,使得监管的缺位与商业的短视共同酿成了这杯苦酒,最终买单的,只能是每一位心怀期待的普通游客。"
下一篇:陕西:共赴一场传统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