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辉煌
口 陈自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岁月的时针悄然指向十月一日,第 76 个国庆节如一位守约的老友,如期而至。在这全国同庆的美好日子里,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都涌起无尽的自豪,宛如波澜壮阔的大海。山河为证,日月为碑,共同见证着祖国的伟大变迁。
回溯往昔,1949 年 10 月 1 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气宇轩昂地屹立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声音犹如洪钟巨响,穿透悠悠时空,久久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开启了新中国的壮丽篇章。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倏忽间来到 2025 年。祖国母亲用76载悠悠岁月,在华夏大地上书写了一部惊天动地的史诗。身为孩子们的引路人,我愿以文字为舟,散文为帆,载着我历经四十多年的心灵,驶向时光的隧道,探寻那些镌刻在时光褶皱里的辉煌印记。
曾几何时,“风吹黄叶不进家”的艰难岁月,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乡亲们迫于无奈,常来我家借粮。我家因父母勤劳,杂粮储备还算充足,便会力所能及地接济他们。常见的粮食是洋芋、苦荞、青稞,玉米都不多,谷子更是少得可怜。乐善好施的母亲,见不得别人挨饿,日子再难也要帮衬。有一次,被借粮后一家人只能靠吃洋芋度日,连老鼠见状都拖家带口地“含泪”搬家。
而如今,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孩子们在学校食堂面对琳琅满目的菜谱犹豫不决。蒸饭车里的白米饭层层叠叠,荤素搭配的菜肴热气氤氲。有木瓜鸡、红烧洋芋、蒜苗炒肉、番茄炒鸡蛋……每一道都令人垂涎欲滴。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背后是多少代人的拼搏与梦想!袁隆平院士在稻田里躬耕的身影,与如今超市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丰富食材相互辉映,共同谱写着一曲关于温饱与尊严的赞歌,也印证了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
曾经,新衣服是无比奢侈的存在。母亲箱底那件打满补丁的蓝涤卡布衫,是她年轻时唯一一件称得上“体面”的衣服。那时,拥有一件新衣服是遥不可及的梦。一件衣裳,或许承载着长辈满满的爱意,成为珍贵的嫁妆。而如今,衣服对于我们来说已不再稀罕。就拿我女儿来说,过去想着只生一个孩子,便把最好的给她,合适的衣服见了就买。女儿长大后,旧衣服装满了好几袋。本想送给远房亲戚的孩子,可人家新衣服多得穿不过来,不好意思收下。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到“每日一换不重样”,服装的演变,不仅反映出物质生活的富足,更体现出人们自信的觉醒。
住房条件也今非昔比。自我有记忆起,家里住的是瓦房,土墙斑驳陆离,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下雨天,屋内漏雨,一家人赶忙拿出锅碗瓢盆接雨。雨滴敲打锅碗瓢盆,发出清脆的“叮当”声,有人打趣:“这可比音乐课上的哆来咪发索拉西还热闹呢!”如今,农村老家白墙红瓦的民居房在核桃林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田园油画。
“安得广厦千万间”,往昔杜甫的感慨,在新时代有了温暖的回应。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优其屋”,这巨大的变迁,是对传统观念的勇敢突破。正如老子所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如今的中国乡村,宛如优雅的舞者,展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句壮丽的诗句,生动描绘着华夏大地的伟大变化。记得上高中时,进城读书如同一场艰难的“征程”。我得提前两天买好车票,坐清晨7点的车,凌晨5点就得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黑暗中,我挑着沉重的行李摸索前行。脚下的路崎岖不平,像一条沉睡的巨龙,起伏不定。很多时候,走到半路,天边才泛起鱼肚白。要是碰上下雨天,更是举步维艰。那泥泞的路面仿佛涂了一层厚厚的油脂,湿滑无比。雨水和汗水交织在一起,感觉有一双无形的巨手紧紧拖住我的脚步,每走一步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而如今,时代飞速发展。孩子们走向外面的世界,已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如银色丝带穿梭于大地;出行方式也多种多样,私车、网约车、中巴车、高铁,甚至飞机都能随意选择。真正实现了从“出行难”到“天涯若比邻”的转变。
交通工具的巨大变革,是国家发展速度的精准标尺。当复兴号列车如闪电般风驰电掣,当C919大飞机似雄鹰般在蓝天翱翔,我们豪情满怀。“路漫漫其修远兮”,而今日之中国,已将“修远”化作了“通途”!
站在班卡中心校的走廊上,仰望迎风招展的国旗,那猎猎作响的声音仿佛奏响祖国的辉煌乐章。我不禁想起梁启超先生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七十六年风雨兼程,祖国母亲已从“站起来”迈向“富起来”,如今正朝着“强起来”的新征程大步迈进。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作为乡村教育的守护者,我深知责任重大。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孩子前行。待明日朝阳升起,我们大声喊出:盛世中华梦圆,未来无限美好,携手铸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