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西北角,与甘肃、宁夏、内蒙古交界处,隐藏着一个被称为“小西藏”的县城,定边。这里不仅有媲美敦煌的自然风光,还有着鲜为人知的独特魅力。
定边县坐落在中国四大省区交汇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的过渡地带。这片土地被誉为“旱码头”,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
虽然被称为“小西藏”,但定边并没有高耸的雪山,而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让人联想到西藏的辽阔与壮美。
这里是世界红花荞麦原产地之一,每年夏季,万亩荞麦花盛开,形成一片粉红色的海洋。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角,是榆林市最西端的一个县城。从地图上看,它恰好处于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四个省区的交界处。
这样的地理位置让定边成为了一个交通要冲。东距榆林市303公里,南距西安市647公里,西距银川市170公里,北距北京1270公里。县城西边不远就是宁夏河东机场,只有155公里的距离。
自古以来,这里就因交通便利而商贾云集,经济交往异常活跃,赢得了“旱码头”的美称。如今,县境内省道、国道、高速公路纵横相连,交通更加便利。
这里的地貌非常特别。中部白于山横亘东西,将全县分为两大部分:南部是白于山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2.78%;北部为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滩区,占总面积的47.22%。
当你站在定边的土地上,放眼望去,天地苍茫,风卷云涌,视野极其开阔。这种无边无际的辽阔感,让人仿佛置身于西藏的草原上,心灵感受到一种难得的自由和宁静。
定边是全国四大荞麦产区之一,更是世界红花荞麦原产地。全县年均种植荞麦6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达到7万吨以上。
每年夏末秋初,正是荞麦花盛开的季节。白色的荞麦花如雪,红色的荞麦花似火,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自2019年以来,定边县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届红花荞麦文化旅游节。今年的活动从8月23日开始,一直到9月22日结束。期间不仅有花海观赏,还有秦腔、道情皮影、霸王鞭等非遗项目表演。
这里是西北著名的“油海”,年产食用油1万吨左右,提供商品油占三分之一。
近年来,辣椒产业也成为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北滩蔬菜基地已通过国家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出产的“一定”牌辣椒远销十几个省市区。
马铃薯产业更是发展迅速,定边已经成为全国150个粮食生产基地县和全省10个“一村一品”先进县行列。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农民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达2000元以上。
定边不只有农业和花海,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奇观。县城西北部分布着14个大小盐湖,盐田总面积3400亩。这些盐湖不仅产出盐,还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
在夕阳映照下,盐湖湖面波光粼粼,被染成金色,飞过的水鸟为静谧的湖面增添了几分灵动。这种美景令人叹为观止,丝毫不逊色于敦煌的自然风光。
定边还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县境内长城墙体全长256公里。2017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定边境内隋、明长城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定边正在建设盐场堡长城遗址公园,这将是陕西省首个长城遗址公园。
最令人惊叹的是定边县的生态建设成果。距离县城东北10公里处的塞上森林小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化沙地,如今已经变成了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小镇已经筹资6000万元,建成树木园一处,栽植了适宜在定边生长的树木、花卉100多种。
这里的日光温室已经试验示范种植樱桃、桃、枣等经济林产品,成为县域内最大的鲜果采摘基地。
5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种植三年的桃子,年产量就能达到3000斤,年产值超过6万元。这真是向沙漠要效益的生动范例。
定边不仅自然风光迷人,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定边县曾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的称号,剪纸技艺深受群众喜爱。
为了使从山区搬出来的脱贫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定边县在新乐社区建设了剪纸艺术工厂。
非遗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这里培训剪纸窗花技艺,并与建档立卡户签订用工协议。
这个社区工厂目前就业80多人,每年接收订制、订单大约3万余幅,年产值达500余万元。这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更好地传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目前,定边全县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个,市级12个,县级19个。这些非遗项目成为了定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边这座小县城,静静地躺在四省交界处,却拥有着令人惊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底蕴。
从万亩荞麦花海到七彩盐湖,从古老长城到现代生态奇迹,这里的美不止于表面,更深藏在它的发展与变迁中。
或许真正的美不是成为第二个敦煌或者小西藏,而是成为最好的自己。定边正在书写着自己的故事,一个关于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