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黄金周,林都伊春以满眼“五花山”吸引八方游客,更以“志愿红”书写“宠客”暖心故事。从嘉荫县边疆乡村的热茶糖果,到汤旺县流动的“暖心专车”;从铁力市景区里的“贴心摄影师”,到友好区驱散秋寒的姜茶玉米,全市1200余名志愿者以专业服务和真诚担当,让“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旅游名片更加耀眼。
“贴心”布阵,织密从乡村到城市的志愿服务网络
在嘉荫县向阳乡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党员志愿服务队早早搭建起服务岗,10余名红马甲志愿者不仅为游客递上热水与导览图,更手把手帮老年游客操作线上预约系统。“从下车到入园,每一步都有人指引,手里的热茶暖到了心里!”来自哈尔滨的游客王阿姨说。相邻的红光乡则在“画中居”民宿推出“管家式服务”,专属管家从行程规划到文化讲解全程陪伴,中秋前夕准备的手工月饼,更让未能归家的游子尝到了“团圆”的味道。
在交通枢纽与网红线路上,志愿服务同样精准发力。汤旺县创新组建“暖心专车”,数十台粘贴统一标识的私家车穿梭于车站、景区与酒店之间,提供“招手即停”的免费接送服务。南京游客李女士一家对此深有感触,“问路时志愿者不仅耐心指引,还帮我们联系了专车,司机小哥帮拿行李时说‘有需要随时打电话’,这份贴心太打动人心了!”丰林县在游客集散点设立流动咨询台,志愿者携带宣传手册、应急药品主动服务;金林区开通景区免费直通车,在各大景区设站点,有效缓解交通压力,让服务“动”起来、“活”起来;在伊春最美乌带路,乌翠区和大箐山县的志愿者们守在每一个网红打卡点,一边帮游客调整拍摄角度定格美景,一边实时疏导人流,避免拥挤碰撞,让赏景之路更顺畅。
伊春市嘉荫县志愿者为游客提供月饼(伊春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伊春市汤旺县志愿者为“暖心专车”贴标贴(伊春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用心”赋能,筑牢从基础服务到应急保障的志愿防线
为提升服务专业性,全市社会工作系统抓志愿服务培训统筹,围绕应急救助、礼仪规范、景点讲解等核心技能,提前开展专项志愿服务培训17场次,覆盖志愿者1264人。“十一”期间,各县(市)区委社会工作部全员上阵,通过“四不两直”方式坚持日调度,检查指导志愿服务工作。汤旺县社会工作部联合卫健、公安等多部门专业力量为志愿者提供系统化、专业化培训,让志愿者不仅能答疑指路,更能应对应急救护、纠纷调解等复杂情况;丰林县开通24小时热线,哈尔滨游客洪女士一家因未提前订房陷入困境,拨通热线后仅几分钟便通过应急住宿机制解决住宿,文旅志愿者专程送去慰问水果,事后洪女士特意写下感谢信,“这份高效与温暖,让我们记住了伊春!”
安全保障是志愿服务的重中之重。每个景区的志愿服务站都配有“便民服务包”,提供免费饮水、应急药品、充电设备、导览图等物资。友好区溪水公园志愿者为游客准备热玉米、姜茶水驱散秋寒,志愿者们化身“安全卫士”,在观光车旁协助游客系好安全护链,在陡峭路段搀扶老人孩子,用细致守护筑牢安全防线。金林区在九峰山养心谷党员志愿服务站安排疾控中心志愿者参与服务,及时为头晕的游客涂抹清凉油,为手指擦伤的游客提供消毒包扎救助。
伊春市友好区志愿者为游客提供热水(伊春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伊春市友好区志愿者为游客处理伤口(伊春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暖心”增值,打通从优化服务到价值传递的链条
伊春的志愿者们不仅是助旅的“服务者”,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者、生态的守护者以及文旅产业的链接者。友好区志愿者们化身“文化讲解员”,向游客介绍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故事和特色农产品。同时,还积极参与到景区环境维护中,捡拾垃圾、劝导不文明行为,助力打造干净整洁的旅游环境。铁力市爱心家园志愿服务管理中心的志愿者们在铁力市年丰乡岭尚十年宿集景区化身“文明使者”,一边沿步道清理垃圾倡导“无痕旅游”,一边当起“特产推荐官”,帮游客选购当地山珍;乌翠区“杜鹃集市”里,志愿者既代售手工艺品、山特产品等地方特色商品,又免费发放旅游宣传册、景区地图、美食推荐单,搭配专人咨询服务,助力游客快速规划行程。
这些服务细节汇聚成游客口中的“伊春温度”。在南岔县临街“游客小驿站”全天候开放,为游客提供休憩场所,24小时旅游服务热线随时为游客排忧解难。在丰林县游客驿站,生态茶饮与应季水果让旅途多了份惬意;在伊美区热门景区,志愿者发放文明旅游手册,引导游客有序排队、文明拍照,让文明理念与美景同行。截至10月6日,全市志愿者累计服务游客超29万余人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百余件,游客满意度不断提升。
伊春市铁力市志愿者清扫景区垃圾(伊春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伊春市乌翠区志愿者推介伊春特产(伊春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这个“十一”黄金周,“志愿红”与“五花山”色在小兴安岭交相辉映,伊春以志愿服务为纽带,将“宠客”理念融入旅游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这份始于服务、归于真诚的努力,不仅让游客“游得舒心、玩得放心、留得开心”,更让“人和心总有一个在伊春”的承诺,成为每一位来伊游客心中最温暖的记忆。(来源:伊春市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