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白居易的脚步同游杭州
乐享秋韵
诗履钱塘
即刻出发
赴一场秋日限定浪漫
他跟随着记忆中“江南忆”的召唤而来,又带着“未能抛得杭州去”的眷恋离开。杭州的山水,因白居易的诗词而拥有了不朽的灵魂。今天,我们不谈空泛的赏析,只进行一次纯粹的“文本实证”——循着他字句的坐标,重返他目光所及的湖山,在每一个转角,与他的诗句撞个满怀。
一起书写独一无二的
“秋日记忆”
【打卡点】孤山北麓、白堤
PART.01
湖边漫步·《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们的脚步与他的诗行:
站在孤山以北,我们依然能看到“水面初平”的开阔,但春日的“云脚低”化作了秋日的天高云淡。湖水比春日更加沉静碧透。
漫步白堤,耳边不再有“早莺争暖树”的喧闹,取而代之的是秋风拂过柳梢的簌簌声,柳叶已微微泛黄。脚下不再是“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嫩绿,而是铺着些许梧桐或黄槐的落叶,走在上面,沙沙作响。
我们脚下的“白堤”,是因他的诗与他的功绩而得名的文化符号。他“行不足”的,是风景,更是这亲手创造的和谐。
【打卡点】灵隐寺与天竺寺间的山路
PART.02
禅院问桂·《寄韬光禅师》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山寺月中寻桂子”
我们的脚步与他的诗行:
行走在灵隐至天竺的山路上,请仔细观察地形。白居易的《寄韬光禅师》如同一张精准的文学地图:“一山门作两山门”,巧妙道出了灵隐、天竺两寺毗邻而立的格局;“东涧水流西涧水”,正是我们耳边潺潺的溪声;而“南山云起北山云”,则是举目四望,群峰云雾缭绕的真实景象。
在此处,我们找到了《忆江南》中“山寺月中寻桂子”的源头。十月正式桂花飘香的季节,当秋日桂雨飘洒,我们便能与他词中的浪漫想象重合,明白这并非虚写,而是根植于他在此地禅游的切实体验。
【打卡点】万松岭、吴山或湖滨高处
PART.03
郡亭观潮·《忆江南》
“郡亭枕上看潮头”
我们的脚步与他的诗行:
“郡亭”何在? 考证指向唐代杭州州治内的“虚白亭”或“望海楼”,其位置大约在今天的万松书院、吴山一带。
请在此处择一高地远眺(或想象)钱塘江的方向。闭上眼,白居易那句最闲适、最霸气的词句便浮现出来。“枕上看潮”——这是何等的从容与惬意!作为一州之长,他将汹涌澎湃的自然奇观,化作了他办公室窗外的日常风景。此句与“山寺寻桂”一动一静,一壮阔一幽静,共同构成了他记忆中杭州的AB面。
【打卡点】望湖楼
PART.04
楼头晚吟·《湖亭晚归》
“尽日湖亭卧,心闲事亦稀。
起因残醉醒,坐待晚凉归。”
我们的脚步与他的诗行:
在望湖楼上,我们遇见的是另一个白居易。不再是那个忙碌的“白市长”,而是《醉吟先生》本人。
“尽日湖亭卧”,他或许就曾在我们站立的位置卧看西湖。“起因残醉醒,坐待晚凉归”,这是忙里偷闲的慵懒,是身心与湖山完全融合的放松。在这里,诗词不再是风景的描绘,而是他当下生活状态的实时记录。望湖楼,是他的“闲适诗”最生动的写作现场。
【打卡点】湖滨任意一长椅
PART.05
回棹寄情·《杭州回舫》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我们的脚步与他的诗行:
旅程的终点,也是他告别的地方。这首《杭州回舫》是他留给西湖最深情的告别信。
“不多饮酒懒吟诗”——对于一个自称“醉吟先生”的人来说,这是最沉重的情感告白:杭州耗尽了他的诗酒豪情,离开此地,生命的一部分光华也随之黯淡。
站在水边,我们最终明白,这一整日的寻觅,我们所见的,正是他想“报与西湖风月知”的万般“此意”。他的政绩融于湖水,他的诗情刻于山石,他的灵魂从未真正离开。
【互动任务】你的诗履钱塘
上一篇:邂逅包头百年风情与舌尖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