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镇加美村的文旅民宿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新华社发
9月27日,游客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五角枫生态旅游景区游玩,感受当地生态之美和民俗文化。
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鲁元珍整理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十四五”铿锵印记】
旅游,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十四五”以来,文旅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文旅消费品质持续升级。今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同比增长20.6%。五年来,数字技术赋能旅游产业,文旅融合不断深化,创意玩法层出不穷,让人们的旅途变得更加丰富可感,人民群众对“诗和远方”的美好向往得到更好满足。
科技赋能文化“触手可及”
秋意渐浓,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迎来了“秋游黄金季”。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景区的VR(虚拟现实)体验中心也给游客张妍留下了深刻印象——戴上VR头显“化身飞鸟”,从空中俯瞰张家界的奇峰异石、峡谷深渊,如同身临其境。“独特视角的美景,逼真的失重感,太让人震撼了!”张妍说,游览休息之余,可以在这里获得一次沉浸式体验,为旅途增添一份惊喜。
近年来,伴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旅游成为文旅消费新潮流。戴上VR装备,穿越古代开启“奇妙之旅”;走进数字博物馆,在光影交互中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点开手机小程序,在虚拟数字导游的带领下享受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综合服务……
“科技的加持让旅游充满趣味,也拥有了更多可能性。新技术发展成果应用在文旅领域,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让风景可触摸、历史可感知、文化可互动,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通过数字化还原、时尚化表达成为旅游消费的‘宠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说。
在景区、在展馆,技术的赋能让历史文化有了更鲜活的表达方式,文物“活”起来,文化变得“触手可及”。在南京博物院的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中,《坤舆万国全图》不再只是静态的历史图像,而是通过VR交互技术创造了一个“身临其境”的舆图世界,观众可以亲历舆图绘制、船队扬帆远航等历史场景。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以全息影像“复原”了红军战士的面孔、身影,观众边走边看边体验,如同亲身参与了这场伟大征程。在浙江乌镇,拓展现实技术将古老建筑“活化”,游客可观看一场虚实交融的水乡风情秀,光影科技与江南水乡韵味融为一体。
“十四五”以来,文旅部积极引领智慧文旅建设,联合多部门印发《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发布智慧旅游场景应用指南、遴选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试点项目、推出智慧旅游典型案例、开展“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等,加快推动智慧旅游发展。科技赋能,为文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为游客带来更加生动可感的旅游体验。
从看风景到看文化
夜幕降临后,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如同一个巨大的露天“剧场”,带着游客们“穿越”盛唐。游客小棠换上唐装汉服,踏入人潮涌动的街区。放眼四顾,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与璀璨的灯火交相辉映,演员们扮作李白、杜甫与游客对诗,街边的商铺琳琅满目。“这里有新奇的古风饰品、特色美食,从卯时开市到戌时夜禁,每个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演出,就像亲身经历‘长安十二时辰’。”小棠感叹道。
如今,人们旅游不再仅仅满足于看山玩水,而是更注重深层次文化体验,穿汉服游古城、跟着非遗去旅行、新中式文创产品……充满文化韵味的个性化体验游成为游客们的心之所向。
在西安、洛阳、开封等历史文化名城,国风IP、文化遗产、历史故事等元素吸引了大量热爱传统文化的游客;在古老的文化小镇,游客在街巷间体验流传千年的传统民俗,感受烟火气息。非遗工坊、非遗主题线路、非遗表演与旅游紧密结合,游客可以在古镇、村落中亲身体验剪纸、扎染、制陶等传统技艺。
在“国潮风”的带动下,不少景区文创产品成为“爆款”。故宫的《千里江山图》系列文具、敦煌的壁画主题盲盒等文创产品销售火爆;各文博场馆纷纷推出考古盲盒、文创雪糕、主题桌游等创意产品,成为游客“打卡”选购热点。
旅游产业与游戏、动漫、影视主题的结合,进一步拓宽了文旅消费市场。一部受欢迎的影视剧,常常带火一座城市的旅游——影视剧《繁花》让上海黄河路热度攀升,《我的阿勒泰》助推新疆旅游爆发式增长。继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后,2025年暑期热映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再次带火了山西古建,山西浑源永安寺在这个夏天迎来大量客流。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指出,“十四五”以来,优秀文化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利用,更多的文化创意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旅游开发,既让旅游更有内涵、更有吸引力,也让广大游客在旅游中体验文化魅力、获得精神享受,在润物无声中传播价值理念、人文精神。
从看风景到看文化,越来越多的文旅消费解锁新场景,文旅消费持续散发新活力。
“文旅+百业”拓宽消费场景
在郑州,沉浸式戏剧主题景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圈粉了大量游客。一面面由黄色夯土墙构建的“城市”,如同一座“时间的迷宫”,在这里,不同空间上演着不同角色的故事,游客在行进中感受这片黄土地的历史。“这演出就像把角色请到眼前对话一样。”游客张先生观看演出后感慨。
“我们打造了一个戏剧聚落群,可以嵌套21个剧场、提供近700分钟不重复剧目演出,游客在这能沉浸式感受中原文化和戏剧魅力。”河南建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培介绍,截至去年底,“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累计观剧人次超4000万,其中省外观众占比超过80%。
近年来,文旅演艺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文旅新业态。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将桂林山水与民族风情表演融合,多年以来演出长盛不衰,拉动了桂林当地旅游;西安华清宫景区的《长恨歌》舞台上,火焰、灯光、水幕带来一场又一场多感官视听盛宴。
如今,越来越多游客为一场演出特意奔赴一座城市。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旅游演艺市场热度持续上升,各地丰富旅游演艺产品供给,力促“以演带游、以游促消”的文旅消费新生态,7月至8月全国旅游演艺演出场次、票房、观众人数均保持同比上升趋势。除了大型旅游演艺外,多地演唱会轮番登场、火热非常,跟着演出、演唱会去旅行成新风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演唱会票房同比增长约四成。
近年来,“文旅+百业”融合发展模式正在推动多领域协同发展,文旅与演艺、研学、体育等跨界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宽消费市场。“村超”“苏超”等一场场体育赛事火爆出圈,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带动了整座城市的消费。江西井冈山,红色研学项目“挑粮小道”沉浸式体验,通过亲身参与的形式让青少年对革命历史有了深刻感受,胜过课堂上的千言万语。
专家指出,各地拓展“文旅+百业”融合发展消费场景,深化多业态创新融合,不断拓展文旅产业新模式,延伸了产业链条,促进了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 鲁元珍)